地方银行评论地方银行知乎
90
2025-08-25
文章目录:
1、州城一市民参与“装修多少返多少”活动新房装修两年多仍未完工还掉漆2、民生案件大会战|破案+,守护++,安全感+++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州城一市民参与“装修多少返多少”活动新房装修两年多仍未完工还掉漆
全媒体记者郑义
日前,本报记者接到市民张女士(化名)打来的热线电话,称其参与恩施市三星品高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装多少返多少”活动,并与对方签订装修合同。但本该在18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的工程历时两年多至今仍未完工。双方多次协商后签订了《解除合同协议》。但不久,张女士发现新房内的墙面油漆开始脱落。
5月16日,记者来到恩施市三星品高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某对此不予否认,并承诺维修,“他们之前还有7000余元的房门材料尾款没有付清,付清之后我一定会解决问题。”
约定180个工作日完工的新房装了两年多未完工
5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张女士位于州城金龙大道一小区内的新房,房屋内水电已安装,电源线裸露在外,铝合金门窗外有较大水泥缝隙,整体装修仍未完工。
说起自己装修新房的事情,张女士不停地摇头叹气。2017年,张女士从朋友那听说恩施市三星品高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在做“装多少返多少”的活动,她了解到,该公司活动为装修金额多少,该公司以分期的方式返还给客户多少。“装修公司说除了家电,其他都是整装全包,相当于免费装修,我以为捡了个大便宜,心里很高兴。”
2017年8月5日,双方签订了《家居整装工程施工服务合同》,张女士预交付50%工程款23.98万元。按照约定,该公司自进场施工之日后的180个工作日内完工,完工后结清尾款。
“他们告诉我这180天内不需要经常到现场去看,要我放心,但我在离约定完工工期距离一个月的时候去看,基础性工程都未完工。”张女士介绍,装修公司“要么说材料从广东运过来很远,要么说材料选错了,安装的材料根本不是我们选的。”
张女士说,整个装修过程,装修公司拖延时间。张女士为了装修返款便一忍再忍,“虽然装修公司的态度一直很好,但老是出现各种状况,我实在忍无可忍。”
为何工期拖延?李某表示工期拖延该公司确实有责任,但张女士装空调、地暖、改变方案让工期延后也是一大原因。“第一期的工程已经完工了,你们在现场看到的房门都属于第二期的,客户做好了觉得不满意要拆掉修改,我们这边的设计、员工都要拖延。”
刚装修的房屋油漆脱落
在张女士的多次催促下,李某提出可与其解除合同。2019年1月9日,双方签订了《解除合同协议》,约定“甲方(张女士)已支付的整装家居工程款等共计23.98万元不要求退还,已选购和使用的家居装修材料及相关各项物资费用不予退还。”
2019年春节过后,张女士找其他装修公司准备重新装修,突然发现客厅墙壁油漆出现开裂和脱落。对此,李某表示马上派人维修。“在3·15之前还主动联系我们,但3·15一过,他就说我们还欠7000多元的材料尾款未结清,结清后才维修。”张女士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过多次,但李某以出差等为由并没有出面协商。
5月16日,张女士从市场监管部门得知李某当天还在广州出差,并未回恩施。记者跟随张女士一同来到该公司,进门便撞见李某,他解释自己刚回恩施。
李某说:“我们承认油漆脱落的质量问题,但油漆本身没问题。”
张女士拿出双方签订的《解除合同协议》,协议约定,装修公司应对完成的漆工、泥工等基础工程承担相关的后续质量和安全等责任,“并不得再以任何方式和理由要求甲方支付任何费用”。李某表示,自己确实会为工程质量负责,张女士结清定做房门的尾款7000多元后,他便立刻派人维修。
律师:客户有权要求装修公司返还已支付的装修款
当天,记者咨询湖北振邦华广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文斌。他表示:“装修公司要求结清材料尾款的行为违反合同约定,张女士不仅可以拒绝付清材料尾款,更有权要求装修公司返还已支付的装修款。”
杨文斌建议张女士早日通过司法途径合法维权,并警示广大消费者,天上不会掉馅饼。经营者开展返利活动,消费者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轻信具有诱惑力的广告宣传,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及消费能力,从实际出发选购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不冲动,不跟风,不盲从。
在签订合同条款时,如发现合同附加条件中有不公平、不合理的条款,消费者应第一时间与经营者协商更改或者不参与相关活动。
民生案件大会战|破案+,守护++,安全感+++
小案连民心 破案为民生
恩施公安
紧盯各类侵财类民生小案
快侦快破快挽损
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提升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流窜多个乡镇作案·
恩施警方侦破系列“白日闯”盗窃案
男子自今年8月以来,流窜于恩施市多个乡镇,趁白天农户家无人之际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多次实施盗窃。10月底,恩施市公安局多警种一体作战,将该男子成功抓获,破获多起“白日闯”案件,涉案总金额达20余万元。
“偷东西的人把我家二楼铝合金窗户栏撬断后翻进屋内,偷走我放在屋里的2000多元现金。”10月27日晚,白杨坪镇洞下槽村58岁的老刘,来到白杨坪派出所报案。
“这是典型的‘白日闯’盗窃案,目前农村已逐渐进入秋收时节,嫌疑人不抓到,极有可能再次作案!”所长胡良志说。案情迅速通报到市局刑侦大队,按照刑事案件现场“全市统勘”的工作要求,刑侦大队派员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
在后期的现场勘查分析会上,白天作案、家中无人、暴力破坏进入……相似的作案手法让技术民警邓贵斌不禁联想到近段时间以来在三岔镇、沙地乡等白杨坪镇周边乡镇所发生的“白日闯”盗窃案,“极有可能是同一人所为的系列盗窃案。”
在进一步的侦查过程中,警方发现有盗窃前科的杨宇(化名)有重大嫌疑,作案手法与盗窃老刘家嫌疑人的手法极为相似。
就在警方紧锣密鼓的对老刘家被盗案展开调查时,白杨坪镇朝阳坡村再次发生“白日闯”案,10月30日中午,一农户放在家中的200元现金被盗。时隔三天再次犯案,这让办案民警憋了劲,誓要将嫌疑人尽快捉拿归案!
前期摸排掌握的线索被推送到市局“情指行”一体化作战中心,在该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侦查人员近3个多小时线上线下不懈追踪,10月30日晚10时许,杨宇在恩施城区某宵夜摊点被成功抓获。
当证据一件件摆在面前时,杨宇如实供述了其自今年8月以来,自驾或者搭乘乡村客运车,流窜于恩施市三岔镇、白杨坪镇、盛家坝乡、沙地乡、屯堡乡等多个乡镇,趁白天农户家无人之际,实施入室盗窃10余起的犯罪事实,随着杨宇的供述,发生在2022年沙地乡的两起“白日闯”盗窃案也被成功告破。
·十天赚五万·
利川公安及时劝阻一起刷单诈骗
“真的太感谢你们谋道分局的民警了,我差一点就要掉到坑里了,谢谢你们拦住了我不理智的行为!”11月2日,蒋女士真诚的向利川市公安局谋道分局民警感谢,颇有些劫后余生之感。
当天,蒋女士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返利软件,充300返600。在看到这个软件推荐之初,蒋女士是有些怀疑的,但是心中想赚钱的念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便将返利软件下载在了手机上。蒋女士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打开软件登录进去,找了一个小额的返利订单,尝试性的充了300元,没多久真的给蒋女士返了600元,蒋女士对这个返利软件越发信任。
这时,客服给蒋女士发来消息,称其可以享受VIP服务,具体事宜可添加专门为她配备的客服微信详聊。蒋女士毫不犹豫添加了对方微信,在这个客服的指导下,再次投入几笔小额资金,果然她又小赚了一笔。
随后客服提出可一次投入15万,蒋女士并未怀疑,但表示现在只能拿出5万元,其他钱要过几天才能拿出来,客服让蒋女士将5万元拿去购买黄金手镯,然后包装成货品,在利川打一个到付的滴滴车送去其他地方。
当蒋女士准备拿钱去买黄金手镯时,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于是拿着五万元来到了谋道分局咨询。教导员胡航得知蒋女士的来意后,将钱从蒋女士的手中拿了过来,清点金额,同时查看了手机转账记录及聊天记录。为了让蒋女士彻底认清骗局,胡航耐心向蒋女士进行反诈宣传,例举了多个电信诈骗手段及类似案例。
经过民警的不懈努力耐心劝解,蒋女士终于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蒋女士有些后怕,直言自己不该“见钱眼开”,应当谨慎考虑一下天上会不会掉“馅饼”。
恩施公安将用心用情用力
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
努力让每一位群众
都能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
原标题:《民生案件大会战|破案+,守护++,安全感+++!》
阅读原文
来源:恩施州公安局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姚湜
今年5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劳动节。在各地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快复工复产的特殊时期,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有独特的价值,每一滴辛勤挥洒的汗水,都散发着别样的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微光成炬,涓水成河。无论是大工匠,还是新工人,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默默奋战在复工复产的第一线。滴滴汗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秩序走向全面恢复。
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在车间内检查产品质量(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生产,抢机遇一刻不停
生产线上,黄色的机械手臂在不同工序间交接:拿起铝棒,放在模具上,锻造。不到30秒的时间,一只用于奥迪A6车型的转向节就生产好了。
劳动节的前一天,在放满了转向节的产品架旁边,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正在查看生产计划:“出口德国保时捷的转向节也得排产了。”
自2月复工以来,这家企业一直是24小时满负荷生产,给大众、红旗、奔驰等品牌提供零部件。
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在车间内操作生产设备(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左)在指导工人焊接作业中的注意事项(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50公里外,在长春红旗工厂H总装车间,170多位新入职的年轻工人在熟悉操作流程。总装技术主管张培培忙碌地走来走去,解决试制车型生产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五一’期间一天假都不能放,马上还有另外一款车型要试生产。”张培培说,总装车间正在谋划产能提升。
企业在加班,产业链上下游在加班,全国各地重点产业一刻不停。要把因疫情耽误的生产时间抢回来,更要让纷至沓来的宝贵订单落到实处。
“没想到今年会这么忙!”每天,有580台卡车的驾驶室在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涂装。车间主任楚绍华告诉记者,复工之后中国重汽集团连续刷新单月产量历史新高。
重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生产工具。订单增多的背后,是各地项目建设纷纷启动,经济活力慢慢恢复。
凌晨时分,武汉沌口六村依然灯火通明。在这里的装配式还建房示范项目现场,1500余人同时作业,8栋楼同时浇筑混凝土。
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工人黄永栋穿梭于泵车、高楼间,没有丝毫疲惫。“因为疫情休息了那么久,现在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劲儿。抓紧让老百姓住上我亲手建设的房子,比啥都强。”黄永栋说。
清晨,宁波舟山港桥吊高耸林立,集卡运输川流不息。看着码头泊位上停靠的来自各地的巨轮,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有限公司吊桥班大班长竺士杰说,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制造业恢复活力,码头也开始生机勃勃。
自1998年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竺士杰由一名龙门吊司机成长为自创高效率桥吊操作法的专家型人才。“发挥好劳模作用,带出更多的劳模。”竺士杰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
汗水里有奋斗的味道。从东北大国重器的生产车间,到江浙全球产业链的重点环节,劳动者的步伐急促而有力。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职工进行焊接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创新,跑出经济恢复加速度
劳动节前不久,沈机集团沈阳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迎来了一场抖音直播。“主播”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切削工程师徐宝军。
“轴类零件有‘五大三粗’火车轴、‘弱不禁风’薄壁轴……不同的轴有不同的加工特点。”徐宝军毫无保留地在线分享“干货”,吸引了各地的产业工人前来“围观”。
疫情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工匠们无法像过去一样行走各地,为技能人才授课培训。但是他们纷纷开启了视频授课,借助这些新手段新方式带队伍、提技能。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左一)指导工人进行高速车辆调试实训系统操作训练(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今年跟过去一样忙,但又忙得不太一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不仅开了“网课”,还建立了微信群,日常指导对象从团队成员拓展到了各地的地铁公司、铁路局、轨道客车制造企业员工。
在复工复产中,创新的不仅仅是培训方法。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浙江万赛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技改工程师孙振仓和团队从1月开始,利用3个月时间,对汽车刹车片的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
传统汽车刹车片生产的打磨环节需要由人工完成,6个工人每天可以打磨1000片左右。“我们对生产设备进行了自主研发改造,现在1个工人一天可以打磨1500片刹车片。”孙振仓说。
疫情阻挡不了经济复苏的加速。4月初,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带领团队,如期完成了新材料转向架的焊接试制研发。虽然开工晚了10天,但试制的第一个转向架已经焊完,正在等待装配,又一项技术攻关达成。
汗水里有创新的味道。疫情期间有多少意想不到的困难,就有更多创新办法解决困难的人。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在车间内对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进行调试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匠心,追求每一个复工产品的质量
湖北,武汉。中建三局三公司正在进行光谷火车站西广场地下空间主体结构施工,来自恩施的杨汉在绑扎钢筋。烈日炎炎,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流下来。
为了达到图纸设计绑扎要求,杨汉的手指经常会被钢筋扎破、磨出血泡。“绑钢筋是门手艺活,钢筋的施工规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我绑扎的钢筋那是分毫不差。虽然疫情耽误了工期,质量标准绝对不会降。”杨汉说。
山东,潍坊。潍柴动力铸锻车间的“冲天炉”里铁水奔腾。每隔一段时间,工人裴国强就要从约1500摄氏度的高温铁水里取出样品,检测碳、硅含量。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我们给发动机生产铸件,就得像对待心脏一样小心翼翼。”裴国强说,复工复产以来忙归忙,产品质量不能有一丁点马虎。
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是劳动者在复工复产、加班加点中的态度。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操作高速车辆调试实训系统(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职工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进行生产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全停。”在沈鼓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长好熟练地将毛坯件吊放在机床上,打表、找正、量尺、对刀。
马长好所在的车间生产压缩机的核心——转子,而他的工作则是加工转子的核心——叶轮。
有人说马长好是“刀尖上的舞者”,因为叶轮就是在他控制的车刀下,一刀一刀切削出来的。每一个叶轮都需要精细加工,公差控制要求在0.015毫米以内,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尺寸偏差,一次“下刀”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工件报废。
为了追求这一精度,马长好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带领班组成员提升精益生产率。现在,他仅凭听机床运转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刀具磨损程度,保障产品精度。
汗水里有精益求精的味道。无数劳动者用“工匠精神”坚守着平凡的岗位,让“中国制造”的招牌在复杂局势中更加闪亮。(参与记者:丁非白、魏一骏、徐海波、陈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