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的会计年度t3新增会计年度
85
2025-09-12
文章目录:
1、谈“州”和九州名号的继承2、滨州,为什么叫滨州?山东省各地市县地名的由来3、山东地名里的吉祥美好寓意
谈“州”和九州名号的继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餘弦
笔者水平有限,如有错讹,欢迎指正。
《说文》训“州”为“水中可居曰州”,又说“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所以“州”本意就是“水中的陆地”,也是现在常用的“洲”的本字。州后来引申作地理区域通名,《说文》中给的解释是因为大洪水,尧时代的人们只能居住在水中的高地上,于是称呼居住的地域为“九州”。其实就按现代的视角看,考虑到地球表面水多地少的状态,把陆地直接称作“州”也完全合理,所谓“大洲”意即如此,上古人民未必意识不到这点。
九州是上古华夏文明对熟知地域划分的地理大区,素来有多种讲说。汉代儒家理论占据主导之后九州多以《尚书·禹贡》的版本为正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其大致区域如下图。
禹贡九州大致分野图(图源: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一九州划分系统在先秦其他典籍中亦有论述,虽大致相同,但仍有差别。如《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营州;《周礼·职方》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无梁州,有幽州。
上述四个版本总共有十二个不同的州名,而《尚书·舜典》又有“肇十有二州”的记载,于是有“舜分十二州”的说法,多出来的营、幽、并三州也被汉代经学家认为是舜在尧九州基础上析置而得。
不过直到汉初,“州”始终不是行政区划名,仅仅是地理大区名。说“雍州”一如我们现在说“西北地区”。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武帝根据九州体系在全国除京畿以外地区设十三刺史部,即冀州、幽州、并州、朔方、凉州、益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交趾、荆州、豫州。此时的刺史部是监察区,依然不是地方行政区。
西汉末年,刺史职权见增。元始五年(5),极端原教旨复古主义分子王莽策改刺史为州牧,改刺史部为州。新朝始建国四年(12),王莽诏令全国按《禹贡》重划为九州。
东汉建立后,光武初期沿用新莽前的州制,建武十八年(42)改回刺史部。因为实际管理的需要,东汉一代刺史权力越发增大,不但获得了人事任免权,有些还拥有兵权,并在地方上建立固定治所,逐渐成为郡守的上级。汉末天下大乱,为镇压黄巾军,朝廷于灵帝中平五年(188)接受了刘焉“废史立牧”的建议。自此各刺史逐渐改立为州牧,正式被授予民政与军政权力。州遂从监察区演变为集民政、军政、监察于一体的全权一级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也从原先的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政局使得州置不断增多,地方政区杂乱不堪。至580年,即杨坚代周前一年,南北两朝共有275州、674郡、1742县,平均每州辖2.5郡,每郡辖2.6县,正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此时州的体量和功能已从汉末时的相当于新中国初期的大区演变成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挤占了原先郡的“生态位”,郡一级几乎是完全冗余。鉴于此,统一北方的隋文帝遂于开皇三年(584)诏废辖域内508郡,开皇九年(590)平陈后又废陈109郡。至炀帝大业五年(609),全国有184郡(州)和1245县,平均每郡(州)辖县6.77个。
作为参考,我国目前每个地级行政区平均辖县级行政区约8.5个,不过这受到数量偏多的地级市辖区的影响。若假定平均每个地级行政区有三个源自母县的县级行政区(实际上可能没这么多),比如两个市辖区和一个残存母县,非母县设区则一如其他县市对待,那么平均每地即辖6.5个县。
州自此成为统县行政区,此后虽有杨广和李隆基两位复古主义狂热者复州为郡的尝试,但终究是没给救回来,如今东亚还有“郡”这一行政区划的只剩下南北朝鲜。
州的地位尽管在明清时代逐渐被府所替代,但其作为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一直延续至清末,于民国二年(1913)1月北洋政府实施“废府存县”后才全面废除。这时全国县级及以上地名中带有“州”字者近乎绝迹,名字里带“州”的县只剩下四个:湖北归州县、黑龙江肇州县、广西龙州县、云南富州县,全是降州而得,毕竟“某州县”这种双重通名且广域者在前的模式实在不大规范,大部分单字名州都是降为单字名县。而“贵州省”也只有一个。
带“州”的地名在现代的恢复得益于市制的兴起。一来一些城市往往是原“某州府”的城治,于是设市时便采用原府名叫做“某州市”,如广州市(清末广州府城,原番禺县和南海县)、雷州市(清末雷州府城,原海康县)。二来,多数州都是单字名,废置时常常是就地降为单字名县,然而单字市名却不符合当代的语言习惯,故而单字名县在设市时需要找一个双字名,这其中不少就采用了原州名,如滨州市(清末滨州,原滨县)、滦州市(清末滦州,原滦县)。
接下来本文就要简要探索一下拥有上古十二州名号的行政区自古至今的发展和继承状况,按当前的存在状态分三类:已经不存在的,目前是县级行政区名的和目前是地级行政区名的。另外,最早的称“州”行政区以汉末十二州为准,即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豫州。
东汉中期州县区划图(图源: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历史地图集)
已不存
1. 豫州—河南驻马店市
《禹贡》言“荆河惟豫州”,豫州大略是黄河以南至汉水上游(荆地)的地域,也就是传统的“中原”,今天的河南省亦以“豫”为简称。
豫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豫东和皖北,治沛郡谯县,即今安徽亳州市。
曹魏时治汝南郡安城县,在今河南正阳县东北南汝河西南岸;西晋时治在梁国陈县,即今河南淮阳县。
十六国前赵时治颍川郡许昌县,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前秦改豫州为东豫州,另设豫州于河南郡洛阳县,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北魏先改豫州为洛州,又改原刘宋侨置的司州为豫州,治河南郡上蔡县,即今河南汝南县;北周改豫州为舒州,治所不变。
此外,东晋与南朝有南迁侨置的豫州,但远离传统豫州地域,不作描述。
隋初先复舒州为豫州,又改名溱州;炀帝初再改名为蔡州,同时再另置豫州于洛阳县,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大业三年(607),炀帝改天下诸州为郡,豫州改置河南郡。
唐初恢复州制,复置豫州于隋末汝南郡(即隋初的豫州-溱州-蔡州),仍治汝阳县,即今河南汝南县。天宝元年(742)玄宗再改天下诸州为郡,豫州改置汝南郡。
乾元元年(758),肃宗恢复州制,汝南郡复名豫州;宝应元年(763),避代宗李豫讳改名蔡州。此后“豫州”不存。
可以看出,豫州的中心区域绝大多数时期在今豫西南到皖西北一带,仅有前秦和隋两代短暂别置在洛阳。考察唐蔡州之后的发展,其后继行政区传至清末汝宁府,在今天的继承者可以是河南驻马店市。
2. 幽州—北京市
《尔雅·释地》说“燕曰幽州”,《周礼·职方》说“东北曰幽州”,即指先秦燕国一带属幽州,按禹贡九州体系则是冀州北部。
幽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境约相当于今天的冀北(大致以保定一线为界)、京津、晋东北、辽宁和朝鲜西北,治燕国蓟县,在今北京市西南。
西晋移治范阳国涿县,即今河北涿州市。
十六国时期,汉赵曾先后在西河郡离石县(今山西吕梁市)和北地郡泥阳县(在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南)别置幽州。此二州后来皆被后赵废除,幽州亦回治燕郡蓟县,仍今北京市西南。
后燕失中原后在辽西郡令支县(在今河北迁安市西)别置幽州,北燕移治肥如县(在今河北卢龙县西北),后为北魏所废;南燕亦在琅琊郡即丘县(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别置幽州,后在刘裕北伐中被废。胡夏也曾别置幽州,治大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
此外,东晋与南朝有南迁侨置的幽州,但远离传统幽州地域,不作描述。
隋唐承北朝幽州,大业和天宝两次改郡时期幽州分别改置涿郡、范阳郡(府),仍治蓟县,在今北京市西南。
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升幽州为幽都府,称“南京”或“燕京”,此后“幽州”不存。
幽州的中心与范围一直比较稳固,简单来说就是由燕国故地逐渐缩小至今北京及周边地域。辽幽都府的后继行政区传至清末顺天府,在今天的正统继承者毫无疑问是北京市。另外,河北怀来县有一个“幽州村”,然而与历史上存在过的诸“幽州”行政区没有逻辑关联。
3. 并州—山西太原市
《周礼·职方》说“正北曰并州”,以周朝的视角看,正北方无疑就是今山西省地域。
并州不见于其他九州体系,但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境约相当于现在的山西省大部、陕北和内蒙古河套平原,治太原郡晋阳县,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十六国时期,汉赵、前秦皆曾在河东郡蒲阪县(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别置并州。南燕亦曾在东海郡阴平县(在今枣庄市西南)别置并州。
南北朝侨置的并州皆在南方,不作描述。
隋承并州,大业改郡时期并州改置太原郡,仍治晋阳县,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唐开元十一年(723),升为太原府,治所不变。
太平兴国五年(979),宋平北汉,赵光义引水灌毁太原城,降太原府为并州,移治阳曲县,即今山西太原市。
神宗熙宁三年(1070),复并州为太原府,此后“并州”不存。
并州的中心始终在太原,中间只有赵二无能狂怒毁晋阳城这一个(地理层面的)小插曲。宋太原府的后继行政区传至清末太原府,在今天的继承者无疑是山西太原市。
4. 雍州——陕西西安市
《禹贡》言“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河”就是黄河以西,“黑水”有多种说法,但雍州一般指的就是包括关中平原在内的广义西北地区。
雍州不在西汉刺史部中,因关中平原是京畿地域,故属于司隶校尉,剩下的今甘肃、宁夏地域则由“凉州”一名概括。光武帝定都洛阳后短暂设置雍州,旋废。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分凉州河西四郡首置雍州。建安十八年(213),省凉州刺史与司隶校尉,凉州与司隶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并入雍州。
曹魏黄初元年(220),析雍州陇右、河西地置凉、秦二州。秦州两次废置,不甚稳定。则曹魏时雍州辖地大约等同于今关中平原与甘肃、宁夏南部,初暂置汉阳郡陇县,在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后治京兆郡长安县,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十六国时期,汉赵在河瑞元年(309)迁都平阳郡平阳县(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置雍州于此,翌年改为司隶校尉,迁都长安后废除。
后燕灭西燕后在上党郡长子县(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别置雍州。
前秦承后赵雍州,后改为司隶校尉。甘露元年(359)析司隶校尉复设雍州,治在安定郡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或临泾县(在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后并入司隶校尉,另在原侨置并州的河东郡蒲阪县(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为北燕攻占废除。
后秦再析司隶校尉设雍州,仍治安定郡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或临泾县(在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永和二年(417)刘裕灭后秦后废除。
胡夏别置雍州在安定郡阴密县(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南),后移治安定郡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凤翔六年(418)攻陷长安后移治长安,仍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东晋与南朝侨置的并州皆在南方,不作描述。
北朝和隋皆承胡夏雍州,大业改郡时改置京兆郡,治所不变。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升雍州为京兆府,此后“雍州”不存。
雍州自设立始基本是以长安为中心的京畿地域,唐京兆府的后继行政区传至清末西安府,在今天的继承者无疑是陕西西安市。此外,辽曾在东京道黄龙府下设雍州,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境内,不辖县,辽末已废。
5. 梁州—陕西汉中市
《禹贡》言“华阳、黑水惟梁州”。“华阳”就是华山以南,后来往往指秦岭以南的巴蜀地域,“黑水”有岷江、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多种说法。综合来看梁州指的就是西南地域。
然而“梁州”一名不见于其他先秦九州体系,西汉刺史部中亦无梁州,西南地区由“益州”一名概括。
曹魏景元四年(263),蜀汉降,始分益州置梁州。当时辖境约相当于今汉中、川东北和重庆,治汉中郡南郑县,在今陕西汉中市东。
西晋时梁州先后迁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苞中县(今陕西汉中市西北)、城固县(今陕西城固县东),至刘宋元嘉十一年(434)还治南郑县,仍今陕西汉中市东。
梁州地处关中与西南的交通要冲,南北两朝在此屡有争端,互有得失。西魏废帝三年(554),南郑县改称光义县。十六国与北朝别置的梁州存续时间极短,不再详述。
隋承梁州,大业改郡时期梁州改置汉川郡,仍治光义县南郑县,在今陕西汉中市东。
唐开元十三年(725),因与凉州音似而改名后褒州,二十年(732)复名。天宝改郡时改置汉中郡,治所不变。
兴元元年(784),因德宗迁幸于此,升梁州为兴元府,以新年号命名,此后“梁州”不存。
梁州的中心始终是汉中,唐兴元府的后继行政区传至清末汉中府,在今天的继承者无疑是陕西汉中市。另外,东魏曾在陈留郡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市)置梁州,此梁州之名来源自先秦魏国都城大梁,与西南梁州无关,北周改名为汴州。唐武德三年 (620) 王世充又在在睢阳县 (今河南商丘市南),翌年改为宋州。
6. 营州—辽宁朝阳市、河北秦皇岛市
《尔雅·释地》的九州无青州,却说“齐曰营州”,则此营州实际上代替了禹贡九州中青州的地位。十二州体系中,郑玄认为营州是析青州地所置,马融则认为是出自冀州。
营州只见于尔雅九州体系,亦非汉末十二州之一。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辽东太守公孙度渡海攻占东莱各县,首设营州刺史,后为张辽所逐。这是“营州”首次作为准行政区出现,也是唯一出自青州的营州。
十六国后赵建武五年(338),置营州于辽西郡令支县,在今河北迁安县西。下辖北平、辽西两郡,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唐山市和秦皇岛市。
前燕废营州。后燕光始六年(406),改平州为营州,治宿军城,即今辽宁北镇市。
北魏灭北燕后重整辽西政区,于太平真君五年(444)新置营州于昌黎郡和龙城(后设为龙城县),即今辽宁朝阳市,辖境约相当于今辽西地区。
隋唐承北朝营州,治所龙城县于开皇年间先改名龙山县,又复汉旧名柳城县,仍今辽宁朝阳市。大业与天宝两次改郡时期皆改置柳城郡,治所不变。
另外,唐武德四年(621)平萧铣后在零陵郡营道县(今湖南道县西)别置营州,翌年改称南营州。
后唐同光元年(923),营州陷于契丹,改为霸州,又升为兴中府。同年升原刘氏燕国短暂侨置营州的广宁县为营州,即今河北昌黎县,此时营州仅辖广宁一县。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宋金联合灭辽,宋朝曾短暂获得营州,后被金夺回。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营州废入平州,此后不存。
历史上的营州多位于今冀东北至辽西一代,若以隋唐营州为正统,则其在今日的继承者可以是辽宁朝阳市,如以辽营州为正统,则其在今日的继承者是河北秦皇岛市。另外,明在今北京一带设有营州卫,属军事建置,非行政区,清废。今辽宁有营口市,然其名中的“营”指的是清代置盖平县后废弃的明辽东海州卫,与历史上诸“营州”行政区无关。
县级行政区名
这一部分开始不再包括历代别置侨置的情况,只谈继承至今的一条线路,十六国时代的混乱设置也不再详述。
1. 冀州—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
《尔雅·释地》说“两河间曰冀州”,“两河间”即夹在黄河下游入海段(当时黄河约在今天津一带入海)和中游由北至南段之间的地域,大致就是今天的山西和河北西部。
冀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域约相当于现在的河北中南部,治常山郡高邑县,在今河北柏乡县北。
汉末曹操控制时移治魏郡邺县,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曹魏黄初元年(220)移治安平国信都县,即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西晋太康五年(284)安平国信都县改名长乐国长乐县。至北魏皇始二年(397)治长乐郡信都县,仍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隋承北朝冀州,大业改郡时改置信都郡,仍治信都县,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前冀州,武德六年(623)移治下博县,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贞观元年(627)还治信都县,仍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龙朔二年(662)改名后魏州,咸亨三年(672)复名冀州,天宝元年改郡时再改置信都郡,仍治信都县,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天祐二年(905),避朱全忠祖讳改信都县为尧都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复名信都县。
明洪武二年(1369)省附郭信都县为州直辖地,此时冀州属真定府,仍治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清雍州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至清末除直辖地外另辖衡水、武邑、枣强、南宫、新河五县,治所不变。
民国初废府留县,冀州废,以原州直辖地置冀县。
1993年9月22日,撤冀县设县级冀州市;2016年6月,改设为衡水市冀州区。
地级衡水市基本继承了清末冀州的主体,可看作是冀州在今天的继承者。
2. 青州—山东省(潍坊市代管)青州市
《禹贡》言“海岱惟梁州”,即指自泰山起至大海的地域,大约即现在的鲁北、鲁中和山东半岛,也是先秦齐国故地。
青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境约等同于现在鲁北和鲁中的莱州湾沿岸地域及胶东半岛,治齐国临菑县,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北。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青州刺史曹嶷筑广固城,在今山东青州市西北,移青州治此。建平元年(400),南燕迁都广固城,青州迁治东莱郡掖县,即今山东莱州市。
东晋义熙六年(410),刘裕攻陷广固,毁城,另建东阳城于今山东青州市南阳河北岸,为青州及齐郡治。孝建三年(456)移治济南郡历城县,即今山东济南市,大明八年(464)回治东阳,泰始六年(468)青州全没于北魏。
北齐天保七年(556),益都县自今山东寿光市南移治东阳城,成为青州及齐郡治所。
隋唐承北朝青州,大业与天宝两次改郡时皆改置北海郡,仍治益都县,即今山东青州市。
金天会十五年(1137)升青州为益都府,统山东东路;元初(约1271)改置益都路。治所皆不变。
明太祖吴元年(1367),改益都路为青州府,仍治益都县,即今山东青州市。
至清末青州府辖高苑、博兴、乐安、临淄、寿光、益都、昌乐、博山、临朐、安丘、诸城十一县,治所不变。
民国初废府留县,青州府废,保留原附郭益都县。
1986年3月,撤益都县设县级青州市。
地级潍坊市基本继承了清末青州府的核心地区,可看作是青州在今天的继承者。
3. 兖州—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
《禹贡》言“济河惟兖州”,则兖州应是夹在当时黄河下游与济水下游之间的地域,大约是现在的冀东南、鲁西北和豫北。
兖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域约等同于现在的鲁西南和豫东北,治山阳郡昌邑县,在今山东巨野县东南。
曹魏初(约220)移治东郡廪丘县 ,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北。
至东晋义熙六年(410),刘裕灭南燕后治东燕郡白马县(滑台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刘宋元嘉十六年(439)移治瑕丘城,即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
隋承北朝兖州,开皇十三年(593)在瑕丘城复置瑕丘县;隋大业二年 (606)短暂改名鲁州,大业与天宝两次改郡时期皆改置鲁郡,仍治瑕丘县,即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
北宋大观四年(1110),瑕丘县避孔丘讳改名瑕县;政和八年(1118)兖州升置袭庆府,治瑕县,仍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
金天会十五年(1137),降袭庆府复兖州,瑕县已改名嵫阳县,仍为州治。
明洪武十八年 (1385) 济宁府移治兖州,改名兖州府;成化七年(1471)嵫阳县改名滋阳县,仍为府治,即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
至清末兖州府辖阳谷、寿张、汶上、宁阳、滋阳、曲阜、泗水、邹、滕、峄十县,治所不变。
民国初废府留县,兖州府废,保留原附郭滋阳县。
1958年滋阳县与曲阜县合并,1962年1月分治,改名兖州县。1992年8月,撤兖州县设兖州市;2013年10月,改设为济宁市兖州区。
地级济宁市基本继承了清末兖州府的核心地区,可看作是兖州在今天的继承者。
地级行政区名
1. 徐州—江苏省徐州市
《禹贡》言“海、岱及淮惟徐州”,则徐州应是南北由淮河至泰山,再向东至海的地域,大约是现在鲁南和皖、苏两省的淮北部分。
徐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域约等同于现在的鲁东南和江苏的江北部分,治东海郡郯县,在今山东郯城县北。
曹魏初(约220)移治彭城郡彭城县 ,即今江苏徐州市。东晋初南迁侨治毗陵郡丹徒县京口 ,即今江苏镇江市。
义熙六年(410),刘裕北伐收复彭城郡全境,翌年置北徐州,治彭城县,仍今江苏徐州市。
刘宋永初二年 (421) 改先晋侨置广陵郡的徐州为南徐州,复北徐州为徐州,仍治彭城郡彭城县 ,即今江苏徐州市。泰始四年(468)全境沦于北魏。
隋唐承北朝徐州,大业与天宝两次改郡时皆改置彭城郡,皆仍治彭城县,即今江苏徐州市。
元至元二年 (1265) 省附郭彭城县为州直辖地,此时徐州属归德府,除直辖地外仅另辖萧县一县。至正八年 (1348)为平红巾军擢为徐州路,此一带叛乱初定后于十三年 (1353) 降为“武安州”,仍属归德府,治所不变,仍今江苏徐州市。
元末徐州复原名,明洪武十四年 (1381)升为直隶州,治所不变,仍今江苏徐州市。
雍正十一年(1733),升徐州直隶州为徐州府,以原州直辖地置附郭铜山县。至清末徐州府辖丰、沛、砀山、萧、铜山、睢宁、宿迁七县和邳州,治所不变。
民国初废府留县,徐州府废,保留原附郭铜山县。1939年2月汪伪政府析铜山县第一区置徐州市,为伪“淮海省”省会。
1983年1月地级徐州市与徐州地区地市合并。
地级徐州市基本继承了清末徐州府的主体,可看作是徐州在今天的继承者。
2. 扬州—江苏省扬州市
《禹贡》言“淮海惟扬州”,则扬州应是淮河以南向东至海的广大东南地域。
扬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域约等同于现在的皖南、苏南以及浙、赣、闽三省全境,治九江郡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今扬州(广陵)当时属徐州。
汉末扬州先后移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北),曹魏初(约220)治淮南郡寿县,仍今安徽寿县。孙吴占据江南扬州主体,治丹杨郡建业县,即今江苏南京市。
西晋承曹魏扬州,太康元年(280)平吴后一度移治丹杨郡秣陵县(今江苏南京市),旋还治淮南郡寿春县,仍今安徽寿县。
东晋初(约317)扬州南迁丹杨郡建康县,仍今江苏南京市。
隋初承北朝扬州,治寿春县,仍今安徽寿县。开皇九年(589)平南陈,改陈扬州为蒋州,改原扬州为寿州,又改原吴州为扬州,治江都县、邗江县(双县附郭),即今江苏扬州市,自此广陵正式上位。大业改郡时期扬州改置江都郡,邗江县改名江阳县。
唐初江都郡先后改名前扬州、兖州、邗州,至武德九年(626)复称扬州,治江都县、江阳县,仍今江苏扬州市。天宝改郡时期改置广陵郡,治所不变。
公元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建元武义,升都城扬州为江都府,治所不变。南唐昇元元年(937),江阳县复旧名广陵县。后周显德三年(956)攻获南唐东都江都府,复为扬州,仍治江都县、广陵县,即今江苏扬州市。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广陵县废入江都县,扬州统淮南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置扬州路,治江都县,仍今江苏扬州市。
元末朱元璋先改扬州路为淮海府,又改为维扬府,丙午年(1366)改名扬州府,治江都县,仍今江苏扬州市。
至清末扬州府辖宝应、兴化、东台、扬子、江都-甘泉六县与高邮、泰两州,治所不变,甘泉县为雍正九年(1731)增置的附郭县。
民国初废府留县,扬州府废,保留原附郭江都县,甘泉县废入江都县。
1949年1月,江都县城解放,析城区与近郊设县级扬州市。1983年3月,与扬州地区地市合并。
地级扬州市基本继承了清末扬州府的核心地区,可看作是扬州在今天的继承者。以及,可以看出来南京扬州本质是六朝扬州,纯图一乐,论正统扬州还得看江北(手动狗头)。
3. 荆州—湖北省荆州市
《禹贡》言“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即今湖北荆山、“衡”即今湖南衡山,则荆州显然是包括今鄂、湘两省的中南地区。
荆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域约等同于现在的豫西南、湖北大部、湖南全境、贵州东部与两广北部,治武陵郡汉寿县,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
东汉初平元年 (190) 荆州刺史刘表迁州治于南郡襄阳县,即今湖北襄阳市。建安二十四年(219),樊城之战后孙吴占据原荆州大部,治南郡江陵国(县),即今湖北荆州市。
西晋初沿曹魏荆州,治南阳郡宛县,即今河南南阳市;太康元年(280)平吴后移治南郡江陵县,仍今湖北荆州市。
南梁太清三年(549),雍州刺史萧詧附魏。绍泰元年(555)于江陵称帝,史称“后梁”或“西梁”,先后为西魏、北周、隋之附庸。后梁广运二年(587),隋文帝废梁国。
隋唐承荆州,大业和天宝两次改郡时期分别改置南郡、江陵郡,仍治江陵县,在今湖北荆州市。上元元年 (760)升为江陵府,治所不变。
南宋淳熙元年(1174)短暂改名荆南府,治所不变。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设江陵路总管府,天历二年(1329)改为中兴路,仍治江陵县,即今湖北荆州市。
元末甲辰年(1364),朱元璋改中兴路为荆州府,仍治江陵县,即今湖北荆州市。
至清末荆州府辖宜都、枝江、松滋、江陵、公安、石首、监利七县,治所不变。
民国初废府留县,荆州府废,保留原附郭江陵县。
1949年7月,沙市解放,析江陵县沙市镇设沙市市,由省直辖。1994年9月,与荆州地区合并为荆沙市;1996年11月,改名荆州市。
地级荆州市基本继承了清末荆州府的主体,可看作是荆州在今天的继承者。
再多说两句
实际上,州名能不能挺下来基本是看中唐到元这一段时间,这期间府制兴起,不少地位较高的州都会置府。尤其唐宋时“州”还没有广泛固化为专名的一部分,府往往不会用“某州”这种名字,都是另寻两字名,或是旧郡县名,或是新取。
上述十二州当中只有三个(营、冀、徐)未遭受升府之劫。这之后就是看能不能再降回州(兖、扬),或者靠朱重八重整元末政区时把州名拽回来(青、荆)。明清两代内地政区一脉相承,挺过明初基本就可以延续至清末,近现代可能会没落,但只要设市就有高几率回归。
最后做了一个十二州继承者(地级市)的简图,供大家娱乐。
十二州地级市
参考资料(非规范格式):
1. 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华林甫. 中国地名学源流[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3. 刘盛佳. 《 禹贡》——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著作[J]. 地理学报, 1990, 57(4): 421-429.
4. 陈剩勇.“九州”新解[J].东南文化,1995,04 13-1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官网-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历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6. 部分表述参考自部分地方史志和地方政府官方网站,恕不一一列明。
滨州,为什么叫滨州?山东省各地市县地名的由来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称。
滨州
滨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隋唐五代建县制,五代后周改渤海县为滨州。元朝实行三县联合称作一个州,这样就沾化,蒲城,渤海,三县合称滨州,因为三县都靠海所以取“滨”命名。
滨州市市名由来 1992年3月,因惠民地区行署驻地滨州市,惠民地区改为滨州地区。
沾化:1195年更名为沾化县,县名取义于汉代龚遂治渤海“海滨之民”复沾圣化。邹平县西汉以前,夏封舜后姚姓为邹侯,在邹平之域,立邹侯国。
惠民: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为武定府,置惠民县为附郭,因有明代开凿的排水渠惠民沟而得名。
阳信:阳信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阳信县,因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驻地,又居古笃马河之阳,县名由此而得。
无棣县:“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僖公四年》,以县城南临无棣沟取名无棣
博兴县:五代时期,梁朝沿袭唐代建置,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献祖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
临沂
以临近沂河而得名。
蒙阴:西汉初设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
苍山:1947年3月,赵博县东部析置为县,为纪念1933年中国共产党员领导的“苍山暴动”而得名。
郯城:郯城,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
临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县,因辖区地跨沭河,故以濒临沭河而得名。
莒南:1941年1月,析原莒县南部地域成县,故名莒南县。
沂水: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因沂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沂南:因在沂水县之南而得名。1939年置南沂蒙县,1940年改称沂南县。
河东:1994年12月设立县级行政区,隶属临沂市。因位于沂河东岸故称河东区。
罗庄:1994年设立罗庄区,以区政府驻地村得名。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罗姓人在此定居成村 ,因地面多泉,遂命村名为罗泉庄,后更为罗家庄,今简称罗庄。
兰山:因现境域历史上属兰山县而得名。1994年县级临沂市撤消设兰山区。
平邑:传说是春秋时期季平(平)子的封地(邑),故名平邑。
济南
因城在古济水之南故名济南。
历城区: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设历城县,因处历山(千佛山)而得名。
历下区:春秋战国属齐国,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1955年9月改称历下区。
商河:“商河”这个名字来源于西汉时期的历史名人——许商。当时黄河下游经常出现水患,受其害,当地百姓民不聊生。许商来此治水,历时13载,凿河疏导,引河水入海,从此百姓过上了太平生活。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许商,就将这条引水入海的河叫商河,从此,县随河名,一直叫到今天。
槐荫区:解放后,此处有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
济阳县: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置县,因其地处济水之北,故名为济阳县。
长清区:长清因境内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
章丘市:由于境内有座章丘山(现女郎山)而以山命名。
平阴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平阴县。因境内地处古东原地平,又位于济水之阴而得名。
天桥区:1955年9月8日定名为天桥区,因辖区内建有横跨胶济、津浦铁路的天桥而得名。
青岛
最早以地名见诸文献是在明代。明万历年间,即墨县令许铤在《地方事宜议》中称:“本县东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即青岛)、曰福(即大福岛)......”当时青岛、大福岛等均属即墨县辖。这里“岛之可人居者”,不是指前海中无人居住的“小青岛”,而是指陆地村镇的称谓,一直沿用到清代。1897年德占青岛后,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因范围包括胶州湾一带,整个租借地称“胶澳”。民间俗称“大青府”。1899年,德皇令租借地的市区称为青岛。1929年全区域称青岛市。
市南区:位于青岛市市区南端,故名市南区。
市北区: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北部而得名。
四方区:四方区建于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崂山区:1988年改设崂山区,因境内崂山而得名。
黄岛区: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黄岛划归青岛市,为黄岛区。因地处黄岛而得名。
李沧区:1994年,青岛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由原沧口区的8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和原崂山区的李村镇(崂山区政府所在地)合并后设置。
城阳区:1994年5月设城阳区,因处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阳而得名。
即墨市:这个名字早在春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或许更早)即墨这地方有一墨水河,而“即”的古义是边的意思,也就是说即墨这地名就是墨水河边的意思。
胶州市:1987年撤县设立胶州市,因境内有胶水而得名。
胶南市:胶南历史上多分属胶州、诸城,1946年成立胶南县,因地处胶县南部而得名。
平度市:据《重修平度县志·叙》载,“平度”汉旧县名也。《通志》引《说苑》闾邱先生对齐宣王,顾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明始称平度州,1914年改平度县,1989年10月撤县设市。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
文登:文登之名源于文登山。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而名。北齐天统四年(568年)置文登县。1988年撤县设市。
荣成: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设县。雍正帝钦赐嘉名,“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1988年撤县设荣成市。
乳山:大乳山四面环海,一面接陆。主峰呈圆锥形,山势突兀,山巅陡峭圆润,形似一丰满的乳房,这也便是乳山市名字的由来。
环翠区:环翠区因境内明代古迹环翠楼而得名。
淄博
就是淄川博山的合称,因为最早的淄博市就这两个区。淄博是由五区三县组合而成的名称,正所谓到了淄博却找不到淄博,成为外地人到淄博后遇到的怪现象。
淄川区:淄川区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1956年称淄川区。
张店区:张店城区,古称黄桑店。因地处交通要冲,过往商旅多在此栖身。宋代,黄桑店中有一张氏店门庭大,客房多,生意兴隆,遐迩闻名。后来黄桑店之名渐被张家店取代。至元代,称之为张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张店区。
临淄: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
周村:战国前,因此地位于丘陵、平原的交接处,故名为昼,曾因人少聚居而名为昼,后因字音转变和临水居称昼屯,北宋年间演变为周村。1955年4月设周村区。
桓台: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县。1914年易名耏水县,旋改桓台县。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名。
高青县:1948年,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成,取两县首字而得名。
沂源县:沂源县因境内沂河发源地而得名。
枣庄
因多枣树而得名。
薛城:薛城夏商时期称薛国,春秋战国时期,田文治薛期间大规模筑城,得名薛城。
台儿庄:台姓立村,故称台家庄,而后演变成台庄、台儿庄。1962年6月建区,始称台儿庄区。
山亭区:因区政府驻地位于山城街道办事处的双山北麓而得名
滕州:滕,取泉水腾涌之意。秦置滕县,1988年改名滕州市。
日照
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元祜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设日照县。1989年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设区带县。
五莲县:1947年建五莲县,因境内五莲山而得名。
东港区:日照市东港区地处山东半岛南翼,是我国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1992年12月7日,原日照市行政区域设立县级东港区。以李鹏总理题词“黄河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之意得名。
烟台
据明史记载: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防止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朱元璋准奏批建宁海卫(今牟平区)"奇山守御千户所",在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同时,于其北山(今烟台山)顶设建"狼烟墩台",被土人(当地人)称为"烟台",并被传为烟台的始源。对此,有二点疑论:一是至今还没发现依此定为烟台始源的石刻和文字资料;二是当时"狼烟墩台"在全国沿海边疆遍地设建,总不能千篇一律的全称为"烟台",那样恐怕"烟台"岂不各地是,看来只是推论而说。
长岛:长岛县以长山岛而名。长山岛以长山而名
蓬莱:地名蓬莱来源于仙山蓬莱,追根溯源应寻求到汉武帝,他在方士们的诱导下来到远离中原的东夷之地寻求海上神山,结果一直没能如愿,便在海边筑起一座小城,命名蓬莱,聊以自慰,从此便有了蓬莱这一地名。
栖霞:栖霞因以“五更平明,海日东升,照耀城头,霞光万道”而得名。
海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县城建于今凤城。因县地处黄海之北,故名“海阳”。
招远:金天会九年(1131年),因金代战乱,民众多流亡,为招集流亡者,使其回乡安心农耕,遂取名“招远县”。
莱阳:莱阳市因地处莱山(今旌旗山)之阳,故称莱阳。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阳为莱阳。1987年4月改名莱阳市。
芝罘:因芝罘岛而得名,芝”即灵芝。芝罘岛的形状,恰似一株巨大的灵芝;“罘”即屏障。芝罘岛横卧在黄海之中,似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身后的沃土。也就是说这个岛有“灵芝”一样的形状,有“罘”一样的作用,因此称之为“芝罘岛”。
福山: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此山,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金天会九年(1131年)置县,故名。
莱山:相传800多年前,在今莱山大地上,一夜间来了一座小山(今烟台莱山机场内马鞍山),当时取名“来山”,后因山上草木丛生,遂演变为莱山,由此得名建镇建区。
牟平:“牟平”以在“牟山之阳,其地坦夷”得名。而此含义应为汉时县治设于现福山境之东牟县,今之牟平一度归属其内。直到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析文登县于东牟故城(即今牟平城),置牟平县。由此说明,今牟平名当为时现福山区牟平迁此之沿袭。
龙口:1986年撤销黄县,设立龙口市。原黄县有龙口镇,龙口镇有龙口港,因而得名。
济宁
据传因任城一带地势较高,可免水灾,能保安宁,故为济宁。
曲阜: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曲阜”二字,始见于《礼记.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尔雅》释名说:“大陆曰阜。”东汉应劭诠释说:“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这就是“曲阜”名称的由来。
任城:任城历史悠久,远古时期,这里居住着华夏民族先人之一的东夷族原始部落。夏朝时期,太昊(伏羲氏)后裔有仍氏(亦称有任氏,任、仍古时同音)就在这里建立了仍国。周朝时期,仍国被封为任国。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这是“任城”称号的最早由来。
微山县:微山县以微山湖得名,微山湖以微山得名,微山以微子得名,微子名启.是殷纣王庶兄,原封地于微(殷畿内国有几说,一说夕阳微山湖在今山东梁山,一说在今山西潞城),故称他为“微子”,(子是爵位)现微山岛主峰顶上有微子墓,系省重点文物
梁山县:梁山县以粱山得名,梁山,本名”良山”,后易名“梁山”.易名原因有三说:一说良山属梁国境域,传说为皇家猎场,梁孝王刘武曾游猎于此,故更名为” 梁”。二说粱孝王田猎终于此,中暑身亡葬良山之阳.遂易名”梁山”。相传梁山北麓、小梁峰阳坡的松柏林为梁孝王墓地,旧有石碑”帝子遗碑”,为寿张八景之一, 明代因黄泛淤没。三说是因避东汉武帝叔父刘良的名字,便改“良”为”梁”。
兖州:古九州之一,有4000余年的历史,历代均为郡,府的治所,是有“九州通衢,齐鲁之咽喉”之美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镇。“兖”字在古文字中是“端信”的意思。
潍坊
因潍县与坊子区而得名。1948年潍县城区与坊子矿区于今市区置潍坊特别市,取各首字命名。潍坊之名首见。
寒亭区:寒亭区的前身是潍县,潍县因潍河而得名。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汉王莽后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1983年建寒亭区。
寿光:寿光来历跟云门山上的寿字有关,它刻于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当时正值衡王(当时住在青州,现在青州市有衡王府遗址)生日,衡王府内掌司周全为巴结上司,请来了全国最有名的石匠,在衡王府南的云 门山顶的大岩石上刻了一个高7.5米宽3.5米的巨大寿字。工程完工那天,衡王来观看大寿字,发觉整个寿字都涂成了鲜艳的红色,惟独下边“寸”字的一点没有颜色。衡王不解,周全解释说,这要由衡王您亲自“点睛”。当衡王拿笔把这一点涂红后,这个巨大的寿字突然大放光芒,将整个青州城以及北边的土地都照亮了。衡王大悦,并命名青州以北的地方叫“寿光”。又有人说寿光因闾邱长老向齐宣王乞寿的故事而得名。西汉(前148年)置县。
潍城区:潍城区以旧潍县城得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潍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潍州为潍县,1949年6月为潍坊市,1984年,潍坊市组建为地级省辖市后,设立潍城区
临朐:西汉始设临朐县,因县城东临朐山而得名
奎文: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潍城区以境内白浪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区,白浪河以东因建有“奎文阁”,故名奎文区。
坊子区:唐代潍县南往安丘、诸城驿道三十里处凿井一眼旁筑一方土堆为标志,清末,土堆旁开一客店取名“坊子店”,坊子因此而得名。
青州:青州之名起源较早。据《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之一。
昌乐:昌乐县古称营丘。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乐县,以“都昌”、“长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昌乐县,寓昌盛安乐之意。
诸城:说法一:境内有诸多古时县城,故名。说法二:境内有诸冯村(舜的出生地),诸城由此得名。诸葛亮先祖姓葛,居于诸城,后迁莒县为使后辈不忘故地,故在姓前加以诸字,这便是“诸葛”一姓的由来。这里因出土了世界最大的鸭嘴恐龙化石,又被称为“龙城”。
高密:因境内有密水,“其源言之谓高”,故有高密之名。
安丘:因安丘侯国而得名。安丘春秋时因其地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在山水环抱之中,称渠丘。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户,国名“安丘”。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县。
昌邑:古称邑、都昌。春秋时设城邑,为齐七十二城之一,宋建隆三年,建新城,称昌邑,为县治所。
东营
秦始皇东征胶东半岛时,曾在现在的东营驻扎修整,东大营所在地为现在的东营村,西大营所在地为现在 的西营村。后胜利油田在此地会战并建市,用了东营村的名字,起名为东营市。
河口区:河口区因地处黄河入海口而得名。
广饶县:得名于“海滨广斥,饶有鱼盐”。
利津县:因境内有“永利”“东津”两地得名。
德州
据《长河籍考》载:汉代黄河故道流经德州及陵县称之谓“德水”,故称此一带为“安德”,以取“德水安澜”之意。隋开皇三年改“安德”为“德州”,因此得名。
武城县:武城县地处美丽富饶的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该县历史久远,春秋时为晋国东鄙地 ,战国时期属赵地,因地处赵国东境边塞,为防御强齐入侵,遂修筑城防以屯兵,武城由此而得名。
禹城市:唐朝天宝元年设禹城县,意在纪念大禹曾在此率众治水。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设泰安军,泰安之名由此始。
岱岳区:岱岳区因境内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时亦称岱岳。
宁阳: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于宁山之南置县,故名宁阳
新泰:三国鼎立,新泰在魏境。魏沿置东平阳县,仍属兖州泰山郡。晋朝代魏后,羊祜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表改平阳为新泰县,属泰山郡。自此开始出现新泰之名,并一 直沿用至今。
肥城:肥城历史悠久,也是革命老区。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古称肥子国,肥城因此而得名。
东平:古称东原。《尚书·禹贡》载:大野既潴,东原底平。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莱芜
莱芜名称由来诸说:落石说。旧时传说,今莱芜城附近,从空中落下一块石头,莫测来源,按道家观点谓此石来自于“无”,为此县名莱芜。
莱民播流此谷说。公元前567年(甲午,鲁襄公六年,齐灵公十五年)十二月,齐侯灭莱(注:齐侯灭莱,迁莱于郳)。《水经注》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山名取目说。《水经注·淄水》:“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
莱、牟音转说。王献唐在《人与夷》中认为:莱芜是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莱芜,故曰莱芜。
钢城区:得名于境内莱钢。
聊城
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
高唐县:高唐,因境内古有唐山,属沼泽中高地而得名。
临清市:临清之名始于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因依傍清河(卫河古称)而得名
冠县:因春秋时曾在境内设冠氏邑而得名。
荏平县: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陆,故曰茌平。
菏泽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济水所汇,年久湮塞,遗址在菏泽市东南15公里处。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
单县:单县古称单父,由舜帝的老师单卷居住地而得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单父县,其地直属单州。次年7月,降单州为单县,单县由此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单卷,又名善卷,古人尊称单父。相传为远古后期东夷族中影响较大的氏族首领,善道术,居于单父。《路史》载:“单父为舜师单卷所居……故称单父。”这就是单县古称单父的来历。
成武县:“成武”一名因汉高祖刘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
郓城:春秋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鲁在此驻军并筑城名郓,郓城自此而得名。
东明县:东明县建置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称“东昏”,公元九年反其义改为“东明”。
曹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州治因水患迁置楚丘县盘石镇,撤楚丘县入曹州,洪武四年(1371年)降曹州为县,始有曹县,明正统十年(1445年)十二月,划黄河以北的十八都复置曹州,曹县应更名而未更,沿用至今。
牡丹区:2000年,设立菏泽市牡丹区,以原县级菏泽市的行政区域为牡丹区的行政区域,因境内“菏泽牡丹甲天下”而得名。
定陶:定陶之名缘于陶丘。《说文》“陶丘再成丘也,在济阴”,这里有丘双层,像陶灶,故名。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出海至齐,辗转至陶,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巨野:巨野县因古为大野泽而得名。
鄄城:春秋时期为卫国鄄邑。战国时期属齐国甄邑(甄,音juan,“鄄”的异体字)。秦时改鄄邑为甄城。 西汉初始置鄄城县,因境内鄄邑、鄄城而得名(城址在今旧城镇)。
山东地名里的吉祥美好寓意
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议:“地名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以最鲜明的文化符号,记载着历史,凝聚着乡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16个地级市、13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中,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段故事。除了多数地名来源于地理方位、山川形胜、历史典故外,更有一些地名或采用吉祥字词,或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表达了人们对国泰民安、和平安宁的期盼。
泰山
泰安:
泰山安则四海皆安
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山东地名里多含有“安”“泰”“宁”“昌”“平”“福”“寿”等汉字元素,用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诗句。位于泰山脚下的泰安市,名称起源于金代设立的军事单位——泰山军。
泰安的前身为西汉设置的博县。隋朝时博县先后改为汶阳县、博城县,唐朝时改为乾封县,北宋时期又改称奉符县。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在奉符县境内设立泰安军,金明昌五年(1182年),升泰安军为泰安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再升泰安州为泰安府,并设泰安县为府治所在地,下辖6县。
泰安之名取自《周易》中的“履而泰,然后安”之语。清乾隆《泰安府志》记载:“汉人称天下之安如泰山而维之,名盖取诸此。”寓意“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包含着“国泰民安”的美好意愿。
与其相似的地名还有宁津、博兴、昌乐、嘉祥、济宁和荣成。
位于鲁北平原的宁津县,原为唐天宝元年(742年)设立的临津县,历称“九河之地”,因临近古鬲津河(今漳卫新河)而得名,历史上曾几度存废、裁并。金天会六年(1128年)秋,县城毁于大水,东迁二十里至现址,县名改为宁津县,取“津河安宁”之意。
博兴县的前身为春秋时期设立的博昌邑,后改置为博昌县。五代后唐时期,为避唐献祖李国昌之名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取“博纳百川,兴及千里”之意,历代相沿至今。
昌乐县古称营丘、营陵,原为姜太公的初封地。昌乐县设置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县名取自境内都昌、长乐两地名的尾字,取“昌盛安乐”的美好寓意。
位于鲁西南的嘉祥设县于金代,金皇统七年(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县境地置县。清光绪《嘉祥县志》载:“嘉祥金皇统间始于巨野山口镇置县,以获麟故事置今名。”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曾西行狩猎,于此地获得麒麟,因此取“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
历史上古四渎之一的济水是一条重要的河流,千百年来曾数次改道。在其沿线分布着数个城市,如上游的济源(属河南省),下游的济宁、济南和济阳,均因济水而得名。
“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济宁前身为济州,原治所位于巨野,后因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任城。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后又改为济宁路,此为济宁得名之始。明清时为济宁州,民国改济宁县。1983年,撤销济宁地区,改为地级济宁市。济宁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因人们期望此地高亢的地势能保济水安宁而得名。
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建县于清朝,前身为西汉初年设置的不夜县。为防倭寇袭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原文登县境内设立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设立新县。《史记》载:“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清代雍正皇帝因此钦赐嘉名为荣成,隶属于登州府。
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威海:
黄海门户 威震海疆
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其名称起源于明代设立的军事单位——威海卫。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明朝时此地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原文登县境内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当时的威海卫与天津卫、金山卫、镇海卫并称为“四大名卫”,并成为清朝北洋水师的驻扎基地。
威海因1894年爆发的甲午海战而闻名天下,现位于刘公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真实记录着那段惨痛的历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30年,中国收回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1945年成立威海卫市。新中国成立后,威海先后隶属于文登专区、莱阳专区和烟台地区,1983年威海升为地级市。
与此相似的地名还有沾化、招远和垦利。
“冬枣之乡”沾化始设于北宋。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原渤海县的招安镇升镇为县,取名招安县,此为建县之始。金明昌六年(1195年),招安县更名为沾化县。2014年,撤销沾化县,成立滨州市沾化区。因汉代渤海郡太守龚遂当政时廉洁勤政,政绩卓著,县名取自“海滨之民,复沾圣化”之语。
素有“中国金都”之称的招远设置于金代。金天会九年(1131年),升掖县的罗峰镇为县,属山东东路莱州府,取名招远。1991年,招远撤县设市。据《金史·食货志》记载:“金,初入中夏,兵威所加,民多流亡,土多旷闲。太宗于天会九年五月,始分遣诸路劝农使者,招抚远避百姓回籍以务农桑。”招远置县正值其时,这一招抚流民、奖励农耕的历史背景,亦是招远名称的由来。又据《山东通志》称:“招远者,招携怀远之义也。”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垦利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县域为黄河淤积退海而成。1941年,成立垦区抗日民主政权,此为建置之始。1943年,垦区正式称垦利县,因县域曾被称为垦区和利津洼而得名,也包含着“土肥物丰、开垦有利”之意。
日照:
日出初光先照
有“东方太阳城”之称的日照,其前身为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设置的莒县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始置日照县,属益都府莒州,清代属沂州府。1985年撤销日照县,设立县级日照市,1989年升为地级市。因位于黄海之滨,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清康熙年间《日照县志》记载:日照乃“海隅日出之义”。日照也因此成为东方太阳文化发源地之一。
像这样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地名还有广饶、寿光、蓬莱、栖霞、福山、五莲等。
广饶置县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是山东省74个千年古县之一,后曾改称千乘县、乐安县,1914年复名为广饶。历史上广饶濒临大海,盛产鱼盐。据广饶旧志记载,县名源于“海滨广斥,饶于鱼盐”之语,取“广阔富饶”之意。
另一个千年古县寿光建县于西汉初年(公元前148年),其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为“长老乞寿说”,据清嘉庆《寿光县志》载:“寿光之名,盖昉于齐宣王时,闾丘长老乞寿之辞”;二为“人寿地平说”,清初历史学家张贞在康熙《寿光县志》序言中写道:“寿光,青州属邑也。相传人多长年,且其地濒海,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厓倒壑之观,故名寿光。”相传历史上寿光境内的人多长寿,而且地势平坦广袤,故名寿光。
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蓬莱始置于唐代。唐贞观八年(634年),析黄县东部区域置蓬莱镇。神龙三年(707年),升镇为蓬莱县。1991年,蓬莱撤县设市,2020年,撤销蓬莱市和长岛县,设立烟台市蓬莱区。
蓬莱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神话传说而得名。因蓬莱濒临黄、渤二海交汇处,海上时有海市蜃楼奇观出现,当地民间产生了蓬莱、方丈、瀛洲海上三仙山的传说,历史上曾吸引秦皇汉武东巡寻仙。相传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东巡至此,“于此望海东蓬莱山,筑城以为名”。蓬莱由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神话中的仙山命名的城市。
鱼台鲁隐公观鱼台
位于鲁西南的鱼台,因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出生于此而有“孝贤故里”之称,古时为春秋时期鲁国棠邑的治所。据史书记载,当年鲁隐公曾在此观鱼。鱼台设县于唐代,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境内遗有鲁隐公观鱼台,故称鱼台。
“中国苹果之乡”栖霞建县于金代。金天会九年(1131年),析蓬莱县的阳疃镇和莱阳县北部区域置栖霞县。1995年,撤销栖霞县,设立栖霞市。栖霞之得名,一说因清光绪《栖霞县志》记载的“五更平明,海日东升,照耀城头,霞光万道,城之得名,盖以此焉”;二说因“环县皆山”“每天晓,辄有丹霞流宕”,霞光处处栖息,故名栖霞。
位于胶东半岛的福山同样设县于金代。金天会九年(1131年),析牟平、蓬莱两县地设置福山县。1983年,改县为烟台市福山区。福山因地貌和历史事件而得名。相传当时的伪“大齐皇帝”刘豫曾登临县西北五里之山,见此处群山环绕,山峰突起,称之为福地,遂命名此山为“福山”,福山之名亦由此而来。
相比其他千年古县,五莲县成立较晚。1947年,划原藏马县和诸城县各一部分设立五莲县,因境内风景优美的五莲山而得名。五莲山原名五朵峰,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号称“山东四大名刹”之一的护国万寿光明寺建成于山上,后改五朵峰为五莲山,五莲之名因此而得。(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张永红,系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