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铝合金门窗批发
文章目录:
1、广交会上,肇庆四会企业“卷”出新花样2、站立在废墟上的纪委书记们——震后十年再望川3、加强要素引导集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广交会上,肇庆四会企业“卷”出新花样
40极窄幕墙看面的平推窗、主打轻量化的户外太阳能充电板、承载力高并可重复使用的铝棚架……第13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第二期线下展,肇庆四会的金属深加工企业均带来新产品,“卷”出新花样,满足全球客商采购精致家居产品的多元化选择。
作为“中国第一展”,本届广交会聚焦“先进制造”“品质家居”“美好生活”三个主题,广纳新质生产力。四会市共23家企业参加本次广交会,参展展品包括电子电气产品、五金、餐厨用具、家居用品、建筑及装饰材料等9大类,其中金属深加工行业比重最大。
广东高登铝业有限公司品牌展区。 南方+ 施亮 拍摄
从广交会看,四会金属深加工行业创新不断、闯劲十足,“老字号”推出新工艺,打开新市场;“新面孔”带来新活力,结交新朋友。四会金属加工、绿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强劲,加快打造符合发展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优品牌,新品吸引新客户
在广交会建筑及装饰材料展区,广东高登铝业有限公司以品牌展形式参展,展区以黑色和绿色为主色调,科技感与含绿亮并重,展出了GP100R系列飘移窗、ALV-T116系列侧压窗、MQ140E平推窗等6个自主研发门窗新产品。
外国客商与高登铝业展区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南方+ 施亮 拍摄
“That's great!”(非常棒!)一位澳大利亚客商将门窗产品试了个遍,对产品颜值与实用性都很满意,与工作人员交流联系方式后,开心地拉着她合影留念。
高登铝业创始于1985年,1992年转入铝型材行业,位于四会大沙镇南江工业园,是一家集铝棒生产、模具开发、型材挤压、高端表面,高品质型材门窗、幕墙,可提供高端系统门窗、全铝户外产品、绿色家居装饰系统、新能源汽车铝构件系统等解决方案的综合性制造业企业,也是铝制品全产业链领军企业之一,拥有300余项行业专利,主导和参与了20多项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
现场,此次参展的某款侧压窗最受客商青睐。该产品创新结合推拉和平开的性能,侧滑推拉,不占空间,密封性强。这是在海外门窗行业没出现过的“黑科技”,每位客商都会“上手”体验一番。
广东高登铝业有限公司品牌展区。 南方+ 施亮 拍摄
“每一次广交会都是企业新品发布推介的重要平台。”高登铝业展区工作人员廖志标告诉南方+记者,企业是广交会的“常客”,且每次都会带上具有前沿性的新产品,依托新产品吸引更多新客户,打开更大市场空间,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
廖志标介绍,高登铝业产品覆盖家居、建筑、装饰、工业、新能源等多个领域,远销欧洲、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于全球6000多个项目,其中家装门窗类产品的出口比重最大。
产品多样,满足多元需求
办公家具型材、平开窗型材、玻璃幕墙、户外散热板……四会市国耀铝业有限公司展区,各式铝制品产品琳琅满目。其宣传物料都标注着:可按图样定做各种合金成份特殊型材,欢迎广大用户来函来电订购。
国耀铝业拥有20多条铝型材挤压生产线,可实现从铝锭熔铸、均匀化、模具制作、挤压、抛光、阳极氧化、着色、电泳涂装、静电粉末喷涂、氟碳漆喷涂、木纹转印、穿条注胶隔热型材等全流程生产,并于2015 年增加了13条挤压生产线、一条全自动阳极氧化电泳生产线,生产能力大大提升,年产铝型材达到 10万多吨。
四会市国耀铝业有限公司展区,客商了解产品。 南方+ 施亮 拍摄
“产能有了保障,我们可以研发生产出更多大小不一、物性各异的产品,并将其应用在更多的消费场景中。客户有需求尽管提,我们都会努力把它实现。”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产品规格齐全,主要品种有各类工业型材,各式氧化、超强电泳涂漆、彩色粉末喷漆、氟碳喷涂。断桥隔热的各种推拉窗料、平开窗型材、地弹门型材、天花、扣板、卷闸门、各式移门、浴室门、室内门、办公家具型材、铝模板及各系列玻璃幕墙,并可按图样定做各种合金成份特殊型材。
除了传统家居以外,该企业正在拓展户外生活、新能源汽车、光伏通信等领域。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公示的2023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中,广东省创新关键工业铝型材(国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上榜。
近年,该企业还延长了产品深度,往下游垂直链条发力,开发出医用腋拐全自动生产线,实现卖型材到卖产品的跨越;拓宽了产品广度,与欧美铝制品公司联合研发新产品,产品畅销海外。
首次参展,寻求海外新突破
在肇庆创富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区,工作人员详细地向各国客户介绍公司脚手架、门窗等特色产品,作为首次参展的企业,大家都干劲十足,期待着能在广交会有所收获。
四会龙甫镇的创富新材是一家集建筑金属材料研发、设计、生产、租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5000吨及3000吨规格智能挤压生产线、机器人焊接及数控加工中心、智能预拼装系统和检测中心,获得130余项专利,能够满足客户多场景、个性化的建设需求,产品涵盖建筑铝模、脚手架、幕墙门窗等金属建筑用材等。
肇庆创富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区与客商交流。 南方+ 施亮 拍摄
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上下都非常重视此次参展机会,制定了详细的参展计划,积极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以最佳的状态向广大客商展示公司的建筑铝模板、脚手架和门窗等特色产品,推动公司发展,助力外贸经济。
“广交会对于我们创富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通过广交会,我们可以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潜在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洽谈,也能通过这个机会提升我们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树立我们的企业形象。”上述负责人告诉南方+记者,企业也将通过参展了解市场的需求,还有同行的竞争态势,了解到行业最新趋势以及技术动态,以推出更受欢迎的产品。
城市培厚土,企业向阳生。下来,四会市将不断巩固提升“精铜玉铝”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大金属加工产业专项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本地研发、生产、销售环节做大盘子,全面提升工业型材料产品能级,推动金属加工产业与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南方+记者 施亮
通讯员 赖楚欣
【作者】 施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站立在废墟上的纪委书记们——震后十年再望川
汶川,映秀,细雨。
地处半山腰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笼罩在蒸腾的云雾中,一排排黑色石碑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石碑前供人祭奠的石槽里,有黑色的灰烬、红色的蜡烛、黄色的菊花……
徐红军站在公墓前,凝视着石碑上的名字,不一会儿,他将脸侧到一边,微微仰起头。再转过脸时,已是双泪直流。
2012年,徐红军离开映秀到汶川县纪委任副书记后,除了每年5月12日前后,他很少回到映秀,“不是不想,是不忍。”
山下,一排排羌族风格的小楼整齐别致。地震10年后,震中映秀,彻底变了模样。唯有漩口中学地震遗址的石刻时钟,指针永远停在了14点28分,耳边低吟的思念曲,很轻易就把人带回到10年前的那个下午。
灾难
2008年5月12日的14点28分,忙完一场培训的准备工作后,映秀镇副镇长徐红军在镇政府二楼宿舍睡着了。房门外,一个同事正在洗衣服。巨响和摇晃惊醒了徐红军。起初,他以为是不远处正在修建的隧道发生了爆炸。
剧烈的晃动中,徐红军光脚跑到了楼梯口,发现前方已经没有去路。他跑回房间,双手紧抓着门框挡住了从天而降的屋顶,让他穿屋顶而出,等他回过神来时,发现自己站在了一堆瓦砾之上。
耳边嗡嗡直响,有那么几分钟,徐红军“感觉世界上就剩下我一个人”。
“有人没得?”没有人回应徐红军这一声大喊。他光脚踩着破碎的玻璃、砖瓦走出镇政府大门,转弯抬眼一看,整个镇子已变成瓦砾场。幸存下来的人们,满脸惊恐的表情,四处奔走呼喊,救人的声音此起彼伏。
同一个时间,隔壁的水磨镇,副镇长何光琼刚下村回到宿舍正准备洗漱。突然,一阵晕眩,她有些站不稳。抬头一看,预制板要掉下来了。“要遭洗白了(四川话,要死了的意思)!”何光琼说,那一刻,她第一时间闪现的是“娃娃要成孤儿了”。
预制板砸在了冰箱上,架空的区域刚好够她容身。
映秀镇30多公里开外,桀骜不驯的岷江在这里被都江堰一分为二,一条折向东去滋养着四川盆地,一条南下在宜宾汇入长江。
地震发生时,都江堰市灌口镇纪委书记郑孟英正在办公室草拟下午镇党委会议的议题。房屋刚晃动时,郑孟英以为是路边的大货车经过引起的震动。
晃动越来越剧烈,天花板上有东西往下掉。郑孟英意识到不对,身体刚钻进办公桌底下,一只脚就被倒下的书橱压住了。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是她这辈子经历的“最长的十几分钟”。至今她也不明白哪来的力气,居然将脚抽了出来。
救援
10年前的下午,当徐红军赤脚站在镇政府旁边的幼儿园时,这里已成一片废墟。他循着哭喊声,透过一个缝隙看到一群孩子被困在预制板倒塌架空的一个三角形区域内。徐红军把缺口砸得更大了一点,跳了进去。
“爸爸!”一个声音让他怔了一下。徐红军刚满3岁的孩子在这所幼儿园上学,但眼前的这些孩子脸上都蒙了一层灰,根本无法分辨。
徐红军由近及远把孩子拉到手里往外递,不知道救到第4个还是第5个时,徐红军发现拉在手里的是自己的儿子。他用手朝儿子的屁股上狠狠拍了一下就递出去了,接着救后面的孩子。等他爬出废墟时,儿子已经不见了踪影。
“当时来不及管他,能爬出来已经是他的造化了。”当天下午,有20多个孩子从这个狭小的缝隙中得救。
徐红军带着记者参观这里公墓时坦言,他曾有“私心”想把镇政府遇难同事的遗体全部找到,并排埋葬在一起,但未能如愿。
震后救援很紧张,工作部署会经常在午夜才结束。会后,徐红军经常和同事到岷江边走走。走着走着就念叨:今天把哪个(人)挖出来了,哪个(人)还没有找到。说着说着,几个大男人就哭了。
地震后第20天的中午,何光琼接到县委组织部打来的电话,映秀镇纪委书记在地震中遇难,组织安排她到映秀任镇纪委书记。
挂完电话,家人一边倒地反对:一是砸伤的脚还未好利索,二是当时传言说映秀爆发了疫情,只要染上就没命。
距组织部长的电话不到24小时,何光琼向映秀出发了。一边是不时有碎石滚落的山体,一边是翻滚咆哮着的岷江。平时不到半小时车程,何光琼步行了4个多小时。
何光琼在一顶彩条布帐篷里向当时的映秀镇负责人报的到,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救灾物资发放和监管。
这是一项非常繁杂且困难的工作。震后的映秀物资极度匮乏,求生本能驱使下,每个人都希望多领到一些救灾物资延续生命。
“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家领的泡面是桶装的,李家领的泡面是袋装的,很多细节都可能引起矛盾。能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没有任何纪检监察工作经验的何光琼最开始心里也打鼓。
在州、县纪委的指导下,她边干边学,很快稳住了局面。首先建立起救灾物资台账,逐一登记从各个方面输送进来的救灾物资。发放环节,做到每一瓶水、每一包泡面、每一顶帐篷都全程可溯。同时,在临时安置点公布监督电话,不定期进行发放情况核查监督。
在郑孟英的印象里,地震那天“黑得很早、雨特别大、天特别冷”。带领一队军人到灌口镇一处倒塌的房屋救援后已是深夜,郑孟英一个人步行回镇政府。
路两旁是倒塌的房屋,遇难者的遗体就摆在路边,再加上不知道女儿和年近八旬的婆婆是否还活着,走到都江堰中医院门口时,看到一位镇政府的同事拿着手电筒从对面走了过来,郑孟英冲上去抱住同事嚎啕大哭起来。
“我是个女同志嘛,当时其实很害怕,但我不能在群众面前哭,很多人还指望我呢。”回忆这段经历时,郑孟英突然失声抽泣,摆摆手说,“真不好意思,没想到自己会这个样子,原本以为过去了这么多年,很多事已经忘了。”
都江堰市龙池镇与映秀镇仅一山之隔。地震发生后,这个镇子与外界的道路、通讯全无,成了一座“孤镇”。
“不知道要与外界隔绝多久,我们首先要自救,除了救人,还要把能用的生活物资统筹起来,有计划地发放。”时任龙池镇纪委书记胡涛震后立即把镇上能找到的食品、药品集中到一个中巴车上。
地震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理上的煎熬。胡涛在一本震时日记中写道:
“快4天了,30多个人疲惫不堪。我们的家大部分都在市里,但镇里情况急,必须坚守岗位,要求所有人一律不得回市里打听亲友情况。”
“5月17日16:20,手机震动了一下,有短信进来,终于有了信号!书记拿起电话说:报告,龙池镇,党在!人在!”
地震那天,时任汶川县龙溪乡纪委书记的袁昌林正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参加督察。得知震中在汶川的消息后,他决定回汶川。
震落的巨石堵塞了道路,只能步行。沿途,到处是脸上带着惶恐和悲伤的灾民,不时可以看到被巨石砸毁的各种车辆。从壤塘到龙溪,原本1小时的车程,袁昌林走了3天。出现在他面前的龙溪乡已面目全非,全镇80%的房屋倒塌,第一批赶到这里的200名武警正在救援。
“当时有心理准备,家人可能都不在了,回去了可能也没用。”袁昌林没有继续往汶川县城的家里赶,而是留下来就地参与救灾,“当时龙溪是那个状况,我实在走不开。”
地震过去4天后,袁昌林才得到妻儿平安的消息。但地震发生时身在映秀的哥哥,仍没有消息。
袁昌林6岁丧父,比他年长3岁的哥哥很早承担起了家庭重担。长兄如父,袁昌林对哥哥的感情要更为特殊。
袁昌林现在还清楚记得,哥哥是5月12号当天早上才从汶川县城回映秀的。前一天晚上,兄弟俩还通了个电话,哥哥在电话里说,等天气热了就带家人去看他。
地震后第8天,袁昌林见到了到县里汇报灾情的草坡乡乡长,问他路过映秀时见到哥哥没有。得到的回复是:没有。
袁昌林不知道该如何把这个消息告诉年近八旬的母亲。又过了几天,他拨通了母亲的电话,说“我哥到现在还没有消息”,哭声从电话那头传来,接着又戛然而止——母亲晕过去了。
时至今日,袁昌林再也没有见到过哥哥,连遗体也没有找到。“只能在映秀的地震遇难者公墓上给他刻个名字。对不起他,一直很愧疚。”袁昌林的眼眶湿了,抓起桌上满满一杯啤酒一饮而尽。在他背后,是绿色夜灯照射下奔流翻滚的岷江,顺流而下50公里,就是映秀。
重建
灾后重建最关键的几年,徐红军一直在映秀镇工作,相继担任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他坦言,“映秀可利用的土地少,产业恢复难,有时感觉灾后重建比救灾还要难。”
2010年8月14日,一场泥石流将岷江拦腰截断,岷江水灌进了映秀镇。镇上刚修建起来的房子都浸泡在了水中,两年来的重建成果差点毁于一旦。
灾后重建项目很多,大到基建、小到物资采购,打招呼说情的很多,作为镇纪委书记的何光琼感觉压力很大。一次,某领导给她打电话,暗示让某企业承揽一重建工程,何光琼果断拒绝了。那位领导在电话里对她说:“有些事情要想清楚,你小孩还要在这里上班,自己看着办吧。”
这些年何光琼查办了不少案件,也“得罪了不少人”,一些以前“耍得不错”的朋友,见面连招呼都不打了。“我问心无愧,抬头看一眼山上的公墓,怎么忍心搞这些小九九?”
龙溪乡的重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地震后一个月,汶川县决定将龙溪乡5000多名受灾群众转移到另一个相对安全的乡镇异地重建。家园虽遭破坏,但灾民安土重迁,并不愿意搬走。袁昌林挨家挨户做工作,不到一个星期,5000多名受灾群众全部转移完毕。
然而一个星期后,袁昌林又接到通知,经地质勘探和规划安排,龙溪乡要在原地重建。这意味着,刚搬出来的数千灾民又要回去。
搬离龙溪时,很多人把养的猪杀了分了吃,不能带走的东西就扔了,不少人只带了几件衣服就走了,现在又让大家回去谈何容易?袁昌林又一次挨家挨户做工作,不到20天,全部人员又搬回龙溪重建了家园。
家园在重生,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却永远离开了。
身患肺癌的四川省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震后把病床搬到安置点的隔壁,坚持一线工作。灾区的情况在好转,王瑛的病情却在恶化。
2008年11月27日,王瑛起了个大早,家人要送她去重庆一家医院做化疗。穿戴整齐后,她让丈夫搀扶着来到厨房,凝视着做早饭的母亲。她帮母亲捋了捋头发,说:“妈,你太辛苦了,今后要多注意身体啊,今天我真不想到重庆去,真不想走啊……”
上车前,她问时任县纪委常委张晋平“对地震灾区的交叉检查情况怎么样”。张晋平劝她先不谈工作,好好休养。
在距离医院不到20公里的路上,坐在副驾驶位上的王瑛忽然头一偏,没有了呼吸。次日,是她48岁的生日。
在灾后重建中离去的还有汶川县纪委书记王继宏。
2009年7月7日,王继宏在调研映秀、漩口、三江三个乡镇的灾后重建工作回汶川的路上,肝癌病情突然恶化。半个月后,在成都的华西医院病逝。离世当天,他还给汶川县纪委的同事打电话:你们一个也不许来成都看我,又有一个灾后重建工程要招标,你们要盯紧,绝不能出事。
“就是累的,要不是地震,肯定能多活一段时间。那时候不晓得他哪来的劲头,我们经常说,他咋个不休息嘞?”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谈起王继宏,汶川县纪委常委、县监委委员余雅丽哭了起来。
成长
映秀重建完成了,徐红军离开映秀的时间也到了。
2012年,汶川县委组织部门找他谈话,准备给他调动工作。三个选项中,他选择了县纪委。
“不后悔这个选择,我是真心喜欢这一行。”调任汶川县纪委副书记后,徐红军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监督预防工作,“很有意义,那些圆滑的、假的东西我弄不来。”
隔壁的理县请他去上廉政教育课,他用了不少的篇幅讲映秀的经历。经历过生死,全程参与了救灾和重建,徐红军认为:“和党员干部们多谈谈这些,是有些好处的。”
“哟,徐书记,好久没见到你咯,现在哪儿工作啊?”虽然已经离开了6年,走在映秀街头时,仍然有不少卖樱桃和小饰品的商贩主动跟他打招呼。
“生意怎么样哦?”徐红军问。
“还可以。”
“总书记讲要把地震遗址建成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映秀会越来越好的。”
“要得。”
10年过去了,郑孟英已经当上了外婆,现在担任都江堰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她在“放管服”改革的一线,同样干得风生水起。每年5月12日,她都会喊上过去的同事,找个餐馆小聚。吃饭的时候,大家鲜有谈起过去,更多聊的是孩子,是将来。
在家里,郑孟英是被家人称为“最布尔什维克”的那个人。“我现在最容不得别人说共产党不好!这不是唱高调!”她提高音调,“亲历过那段苦难的人们应该都懂!”
从震后临危受命就任镇纪委书记,到片区纪工委书记,再到片区纪工委撤销后任水磨镇脱贫攻坚专项巡察组组长,震后10年,何光琼一直在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经历过“三转”,巡视巡察全覆盖,监察体制改革,现在奋战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一线的她,干的依然是“得罪人”的活儿。对别人送的“铁娘子”称号,她并不领受,“我觉得自己还是蛮有人情味的。”
因一张在地震中呼喊群众参加救援的照片,而在当地颇有知名度的郑旭,已从都江堰市纪委常委升任都江堰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监察体制改革后,市纪委监委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一些年轻的同志偶尔喊累,有畏难情绪,郑旭就给他们讲地震中的经历,“从废墟中走到现在,工作中再大的困难都不是问题。”
如今,郑旭还分管着单位的组织工作,他对干部严格要求,但不苛求。正如10年前,在大灾面前,有人和他一样,走出机关大门往右拐,直扑学校废墟前去救援;有人往左拐,寻找自己的亲人。无论往左还是往右,“要多一分理解,要多看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也有人10年来依旧在乡镇纪委书记的岗位上“打转”,比如当时的漩口镇纪委书记杨绍春,现在他是水磨镇纪委书记。在他看来,个人的进退留转是“太小的事”,“我们还能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这是最大的幸运。看着灾区一天天好起来,很有成就感。”
5月11日,当记者再次来到映秀镇时,天空已经放晴,一些工作人员正在做第二天纪念活动的准备工作。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黄色的小雏菊也比前日更多了。
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歌声——
映秀花开了
鸟儿飞来了
山清水秀的地方
充满生机和希望
映秀花开了
……
(记者 田国垒 实习记者 黄兴华 通讯员 刘迪)
加强要素引导集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1—6月,四会共推动38家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39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资料图片
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梁小明 摄
四会市精细化工工业园。受访者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今年以来,肇庆四会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通过强集群、优平台、提质量,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上走出新赛道,全力当好肇庆市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力军。
2024年上半年,四会市规上工业总产值460.09亿元,同比增长4.9%;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384.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3.6%。在加强产业要素引导集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四会正积极做出成效显著的“四会探索”。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刘舜欣 通讯员 罗伟杰
强集群?? 实现“体量”“质量”双提升
在四会大沙镇的国耀铝业有限公司车间,针对医疗行业新设的腋拐自动化生产线已进入试投产阶段,可自动完成投料、合成、组装等全流程环节。该公司副总经理潘键介绍,2004年国耀铝业进驻南江工业园区,从铝型材粗加工到深耕铝合金绿色节能系统门窗等领域,产品目前已覆盖5G高端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多个行业。
作为大沙镇另一铝制品行业龙头,广东高登铝业集团则带着高端系统窗和幕墙、建筑型材、铝梯等多款产品走进国际视野,通过参展广交会,与不少外商建立了联系,也收到了可观的订单。
近年来,四会大沙镇紧紧抓住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市管起步区建设机遇,推动南江、富溪等4大园区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交通区位、人才储备、市场需求等有利因素叠加,形成较为完整的铝制品产业集群。数据显示,大沙镇规上铝制品企业共46家,2023年产值超过110亿元。
而在四会另一头的工业重镇——下茆镇,近年来也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业从分散走向集聚。如今下茆辖内有四会市精细化工工业园、下茆镇产业聚集发展区等工业园区,工业企业97家,其中规上企业58家,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10亿元,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高端化妆品、高端建材为主的产业布局。
“以金属加工、高端建材为核心,以高端材料精深加工为牵引,下茆镇正全力打造‘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该镇镇委书记庄武军表示。
而这只是四会市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2024年上半年,四会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60.09亿元,“主导+特色”产业企业265家,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超3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3.6%。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四会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四会坚持以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做精做优新材料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金属加工、绿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
此外,四会市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引导企业开展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绿色化技术改造升级。今年1—6月,共推动38家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39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主导+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体量”和“质量”双提升。
优平台?? 推进园区建设助力提质增效
制造业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而工业园区是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强平台,也是产业链培育的主阵地。
在位于四会市江谷镇的精细化工工业园,园区招商咨询的现场热闹非凡,省内外众多客商慕名而来,实地勘探并深入了解园区地价、环境、基础配套等具体情况。
“园区一二期土地在2020年底已全部招满,现在正进行三期扩容,扩容后,三期园区面积加起来将达约9200亩,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园区管理中心代表杨艳介绍。目前,该园区申报认定省产业园和省化工园区复核工作进展顺利,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和竞争力,培育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以四会市精细化工工业园为代表,近年来,四会市产业园区正加快建设,助力工业产业、企业的孵化升级。2024年上半年,大型产业集聚区四会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87.5亿元,同比增速5.2%;工业投资84.99亿元,同比增长56.6%。
此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也日趋完善,为四会的工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肇庆高新区四会产业园创新大道、新元大道等10条道路已建成通车,目前正加快推进新科路等8条道路的建设;南江工业园基础设施提升及配套项目也已完成立项、招标,正开展勘察设计工作。精细化工工业园扩园(三期)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正开展立项,征地工作有序开展。
提质量?? 加快梯度培育助力增资扩产
走进广东金田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融现代科技,铸世界品牌”的标语映衬在墙面,在电磁线生产车间,多个机械臂高效运转、快速出货。作为四会本土的铜加工龙头企业,广东金田铜业有限公司于2018年落户四会,2021年底正式投产,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四会市现有产值超百亿的企业。
而在位于四会下茆镇的四会富仕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批批印制电路板正从这里走向全国,遍及海外。“作为四会首家上市企业,我们有60%以上的产品出口外销,近三年中平均每年的技改投入约在8000万元,推动企业成为四会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引导者与主力军。”该公司董事长助理何小国介绍。
在四会市的大沙镇,同样有一家业内领先、成长快速的本土龙头企业——同宇新材料(广东)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四会的省级单项冠军企业。“自2016年4月投产以来,公司每年呈高增长姿态,目前已快速成长为国内领先的中高端覆铜板用特种树脂制造商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助理李超表示。
近年来,四会市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提升工业企业发展质量,在各方努力下,除培育出产值超百亿企业——金田铜业外,四会市还培育出富仕电子、飞南资源两家上市企业,实力连杆、同宇新材料两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国耀铝业等3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鼓励企业实施增资扩产,今年1—6月,推动建设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达28个,新增总投资额3000万元及以上增资扩产项目共6个。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四会要在保持工业投资力度上继续发力,要正确判断四会工业化进程中所处阶段。四会的工业化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实现制造业当家仍是四会产业优化的基本方向,要继续着力引进和发展新的制造业,努力推进工业投资和市场投资迈上新台阶,这是使四会工业发展保持后劲的重要前提。
四会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四会将继续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全年“主导+特色”产业产值;持续加快重点产业发展,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并通过推动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等形式,大力培育优质企业,为推动省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贡献“四会力量”。
■观察
精细化工工业园成投资热土
8月的四会烈日炎炎,骄阳似火,而在位于四会市江谷镇的精细化工工业园,也同样迎来了火热的招商。
“园区一二期土地在2020年底已全部招满,现在正进行三期扩容,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谈及园区发展,园区管理中心代表杨艳表示看好。不少省内外客商从各地来到四会,计划在精细化工工业园这片“投资热土”上买地、布局、扩大生产,开启新的发展。
作为四会的四大主导产业园区之一,四会市精细化工工业园是全省经安全整治提升后保留下来的24个C级以上的化工园区之一,2018年11月被省工信厅认定为全省11个之一、肇庆市唯一一个符合承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园区。
“3个精细”塑工业园品牌
之所以被称为精细化工工业园,首先在于园区的专业精细化工产业。园区主要发展高分子合成树脂、涂料、胶黏剂、油墨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精细化工产业。“我们园区有自己的产业规划、禁限控要求和进园门槛,并不是所有化工行业都可进园。”杨艳介绍。
除产业规划外,“精细”还在于园区的管理及配套。如园区在实行封闭化管理上,建有智慧化工园区管控平台,对园区实行实时在线监控,对企业情况、装置开停车、园区风险分区等进行可视化监测预警和智能化管控调度。
此外,园区还“精细”于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已达到“七通一平”标准,并持续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厂、消防站、文体中心等配套项目,园区周边教育、医疗、交通及文化娱乐配套也在逐步完善。今年,四会市人民政府更充分发挥横向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园区事故应急池等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安全风险低、要素保障到位、管理服务优良、配套设施完善,这些都是园区吸引客商的重要因素”。杨艳表示。
孵化器助龙头企业打响头炮
精细化工工业园“产业大树”的崛起,背后离不开科技研发及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而在这些层面,该园区都有其独特之处。
2021年,为推进园区建设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园区设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成果包括促成园区企业歌丽斯化学公司的研发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依托广东金柏化学有限公司组建精细化工专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精细化工中试和成果转化。近年来,精细化工专业孵化器累计为35家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
除孵化器带来的科技助力,龙头企业的引领不容忽视,带动着产业链运转。目前,该园区已引进协鑫集团、精工油墨、宏昊化工、快事达等龙头企业,且全部入驻企业均为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并拥有4家专精特新企业。
“2023年,园区引进全国新能源500强企业协鑫集团进园投资,园区投资新型深共晶电解液和锂电池回收利用两个项目。由于园区三期聚焦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因此协鑫集团的两大项目可以说是‘打响头炮’。”杨艳表示。
做好扩容和提质增效是园区的发展方向。扩容后,三期园区面积加起来将达9200亩。为此,园区还专门成立了扩员指挥部,推动园区扩容提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培育新兴产业,创建安全风险评估等级(D级)以上园区,通过技术改造帮助园区内的老旧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增资扩产,并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持续推动园区建设和四会市工业化发展。”
■案例
产值超13亿元、带动千人就业
富仕电子引领地区电子信息业发展
在四会富仕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台制作印制电路板的设备在机械手的精密配合下高效运转,一批批印制电路板正从这里走向全国、遍及海外。
“公司2023年产值已超13亿元,税收超9000万元,在近1800人的员工中有近800人为四会户籍居民,为本地贡献了较大经济效益。”四会富仕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富仕电子”)董事长助理何小国介绍。
作为四会首家本土上市企业,富仕电子专注印制电路板(PCB)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两大业务占到营收的80%。自2009年成立至今,该企业用了15年时间扎根四会,并于2020年7月上市。
以技改提升自动化水平
2009年成立之初,该企业把地址选在了四会,看中的不仅是这里的水电、劳动力、政策等优势,还有极佳的地理位置。“下茆镇虽然较为偏僻,但实际上离珠三角尤其是工业发达的东莞、深圳、广州等地都不远,印制电路板作为电子产品之母,是给相关电子产品配套,而珠三角正是电子信息产业链最完善的区域,我们的设备材料在方圆300公里内都可得到满足。”何小国介绍。
从零开始,富仕电子的车间、工厂逐步扩建,变化的是不断增长的厂房面积、工人数量,及日益提升的自动化水平,而不变的是四会始终是“基本盘”和“根据地”。
“早期的车间自动化程度低,走样板和中小批量路线,如今,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通过先进设备的导入,可实现小中大批量全品类生产。”何小国说。
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主要受益于企业关键的技术改造。“在近三年中,企业平均每年的技改投入约在8000万元,持续增强技术实力,推动企业成为四会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主力军。”何小国介绍。
从2009年进驻四会的行业“独苗”,到如今吸引一批相关企业入驻本地,完善产业生态,富仕电子为四会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完善起到了示范效应。“我们在这里树立一杆旗帜,帮助四会吸引电子信息产业链相关企业入驻,让大家共用产业链,共同推动产业和地区发展。”何小国表示。
聘本地员工提升幸福感
在富仕电子的车间,墙上悬挂的一项由10页A4纸组成的意见栏十分引人注目。“工衣很皱,质量不好。”“新人培训的机制、标准不够完善。”……这个布满员工意见的栏目,成为制造车间中除冰冷的仪器设备之外,最有温度的存在。
在这“7月总务员工意见栏”中,从衣食住行到工作环境,再到培训机制和研发工序,都是员工们对公司生产、生活的意见建议。
提要求只是一部分,落实问题才是关键,该企业也真正做到了“员工有需求,企业有回应”。在每条意见后,都列有责任人、相关回复和完成日期,保证员工意见得到落实。“很多员工从开厂至今都留在我们企业,且很多都是一家人,在近1800人的员工中,有近800人为四会户籍居民,充分带动本地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除关怀员工外,丰厚的工资保障也是吸引并留住本地员工的关键。“企业平均每人每月工资可达约8000元,工资上去了,员工幸福感提升了,也会更努力地工作,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
“印制电路板的技术一直在迭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推动着行业发展。因此密切关注行业状况,保持在技术方面的高投入,以创新研发为推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贡献力量,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何小国表示。
- 版权所属:财经引领者
- 本文地址:http://www.cj8821.cn/97240.html
-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