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安盛投资美安盛投资公司
177
2025-07-02
从2015年12月17日开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启动了新一轮的加息周期。经过5次渐进式加息,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已从0.25%上调至1.5%。
在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后,全球各大央行也纷纷开启加息进程。加拿大央行于2017年7月和9月两次加息,成为美联储的“追随者”。此外,英国央行和韩国中央银行也于2017年11月分别宣布加息。全球加息氛围愈加浓厚。
就全球央行纷纷步入加息周期的态势,摩根士丹利在2017年11月发布的《2018中国经济展望》蓝皮书中预计,中国央行会在2018年三季度和2019年一季度分别加息一次。
2018年中国央行会走上加息之路吗?
加息条件尚不具备
2015年10月24日,中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至1.5%,迄今为止已经维持了两年多的时间。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调结构和去杠杆的阶段,仍然不存在加息条件,因此,中国央行今年几乎没有加息的可能性。
谭雅玲进一步解释道,美国加息的意义在于使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而中国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已经在正常范围内运转,从通胀水平来看也并未达到启动加息的条件。今年,无论是美联储的加息和“缩表”,还是欧洲央行计划逐渐降低购债份额,均体现了全球各大央行让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对于中国而言,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资本“脱虚向实”,盲目地启动加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改革进程。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也持相同观点。他告诉国际商报记者,今年加息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不大。首先,中国的经济矛盾与美国不同,当前中国零售端利率高于通货膨胀水平,加息对于储蓄的变化影响不大。其次,加息的主要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而中国的通货膨胀属于“输入型”,因此加息对于抑制通货膨胀的意义不大。
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滑落至2016年11月以来低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也持续稳定在1.8%的水平。通货膨胀率处于较低的水平,通货膨胀上行的压力并不大。
此外,近年来,“一行三会”对金融系统性风险保持“零容忍”的态度,“严监管”是对金融市场供给侧的进一步改革,也是为了防范短期市场波动风险扰乱社会经济预期。加息无疑会增加社会融资成本,不利于金融监管。
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8年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健全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许维鸿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要“脱虚向实”,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回顾2017年,中国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基础利率随美联储加息逐步上行,信用债上行且信用利差全面走阔,特别是2017年三季度财政政策收窄,不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政策随之收紧,商业银行面临信贷额度紧张的窘境。
许维鸿指出,2018年,中国货币政策必须保持相当的独立性,保持对中国经济的服务宗旨。一方面,资管新规“紧箍咒”并非禁锢了货币政策,而是对金融机构资金池和期限错配的纠正;另一方面,利率的上行有助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助力“三去一降一补”的产业出清。
谭雅玲认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陆续开启加息进程,表明其宏观经济坏境和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体现出经济稳步上行的趋势。然而,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政策环境都不尽相同,加息是解决经济矛盾的一时之举,是否选择加息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对于中国而言,今年货币政策仍应保持稳健中性,循序渐进推进经济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