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石油安全发展态势分析-2010年消费国产石油多少亿吨

summer 0 2025-04-27

受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的限制,国内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从1970年代的11%下降到1980年代的2.4%,到1990年代进一步降低到1.5%左右,呈逐年下降趋势,石油产量几乎已徘徊不前,乐观的估计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将分别达到1.7—1.8亿吨和1.8—1.9亿吨。

如果此一数字不与中国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费数字相比,或许还说得过去,但一相比,立马发现中国原油产量的增长的确在减速,现在巳远远低于石油消费的增长。据保守的估计,1998-2010年的石油需求增长率可能为4.9%,而世界平均为2.4%,以此推算中国石油消费量到2010年将达到3.0亿吨左右。

照此速度,用不了多久,中国就会“超日赶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何况这个数字是在可能对当前私人轿车购买的增长、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约束下的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的估计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岀的呢!

总之,一方面是我国石油消费增长增速,另一方面却是产量增长趋慢,这样一反一正,未来我国石油的供需缺口将逐渐增大。2000年,中国石油的净进口量已达到了创纪录的6000万吨,是1999年的两倍多。

据国内专家预测,到2010年左右,中国每年将需要进口石油1.2亿吨(差不多相当于韩国目前的年进口量);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年均石油进口量将是2010年的两倍(超过日本目前的年进口量)

不过,国外许多关注中国的人士和机构都认为这一预测是非常保守的,如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说,在2020年左右,中国每年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4亿吨。

然而,不论中外石油专家对中国未来石油进口量的估计有多大岀入,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中国大量进口石油的局面已不可逆转。

除了釆取节能、提高能源效率等措施以外,就满足石油需求快速增长的手段来说,中国仅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在国内石油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尽快将石油资源采空以满足即时的需求;二是控制石油生产节奏,不足部分依靠进口或依靠参与国外油田的开发以满足需求。

显然,中国不能采取前一种选择。人所共知,石油是一种不能大规模再生的战略资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一旦把石油储藏采空就会陷入被动局面,甚至会受制于人。中国长期以来主要致力于石油的自给,同时也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出口,这在当时或许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但由于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再过一段时闾,中国即使开足马力,恐怕也难满足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何况还有一个当油价高走时,中国开采高成本、低产出的那部分油田是否合算的问题。因而必将采取第二种战略,这势必会增加石油的进口量。

在此情此景下,世界石油市场有何风吹草动,不能不对中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与消费的不平衡将导致对资源和市场,尤其是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一旦亚洲国家不能得到稳定的石油供应的话,必将发生石油冲突,这一点在南沙问题上已初露端倪.西方专家曾说,亚洲的'空油罐'将成为影响21世纪初亚太政治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美国在掌握中东石油控制权的同时,正逐鹿中亚;日本正积极加强同海湾国家的关系,它的中亚能源外交也搞得有声有色;俄罗斯不仅力图重返中东,而且也加大了对中亚石油的控制力度;欧盟有些国家不顾美国对两伊的遏制与制裁,积极寻求进入伊朗能源业,甚至与伊朗达成合作协议。

——价格竞争和经济力竞争。后冷战时代,人们对石油安全的担心"不再集中在大国之间发生一场全球对抗的可能性上,而是集中在石油价格的稳定上”。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原油价格的上扬会很快导致以进口原油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贸易收支状况恶化,产品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货币疲软,并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1990年到1991年石油价格的短期'猛涨'几乎把印度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已基本完成了“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取代,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度大为减弱,油价暴涨现在有时对其是利大于弊。

而与此相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将是最快的,加之后备石油资源不足的现状,中国将可能是国际石油大资本操纵下国际油价大幅度波动和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受害国。据石油专家估计,如按中国石油年进口40如方吨计算,每捅油价每升高1美元,中国毎年就要多支出3亿多美元。

我们不应忘记,象所有的商品一样,“石油价格是周期性的,下降以后便是周期性的上涨2000年的油价暴涨旋风后的油价“猛跌”,直至今天再次突破30美元/桶大关的油价起伏的特点,深刻地说明了油价的变奏曲不是一往前行的进行曲,更不是平缓的抒情曲,而更像反复回荡的摇滚乐。中国石油走向世界的历史很短,尚缺乏应对国际石油市场变化的能力及保障体系。

如果再爆发像1973年、1979年那样的石油危机,我国经济能否承受得住石油价格上涨的冲击就很值得怀疑。据分析,由于能源工业处于国民经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因能源供应不足所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约为能源本身价值的20—60倍;而油价每上涨1美元,整个国家工业的生产就会有7美元的价格泡沫,很容易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甚至“滞涨”。

当然,从目前来看,世界石油市场从总体上看仍供过于求,油价在一段时间内仍不会很高,这对中国进口石油以缓解国内需求的压力是有利的。不过,从长远看,风险很大。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尚影响不到我国的石油进口,但一旦世界石油供不应求大势出现,中国顺利进口石油就可能成问题。退一步说,即使未来15年油价保持稳定,那么,按预计的石油进口量和平均20美元/桶的油价计算,到201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金额将达200亿美元;到2015年将高达500亿美元。

如果未来15年内我国经济不能保持快速增长,高额的外汇支岀就可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何况,石油消费是与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随着经济的增长它也会“水涨船高"!

风险竞争。虽然中国和美国同是石油进口大国,但在石油进口方面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近年来,中国开始实行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石油进口来源相对已较分散。

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可能从目前的100万桶/日左右增加到500—800万桶/日,其中70%将来自中东。而美国则不然,虽然美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为52%,到2020年将上升到64%,但美国有着更为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尽管美国仍视中东,尤其是海湾为其根本石油利益之所在,是其对外政策的优先关注的焦点,但美国自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已逐步加大了从北美和南美等地的进口,而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到1985年时己降到只有2100万吨左右。1988年后虽然又重新出现新的明显增长,但所占比例已从最高时的30%下降到20%左右5。其余部分主要靠其传统的石油供应国(区)——委内瑞拉、墨西哥、加拿大和北海等来提供。

近来,美国又瞄上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能源地区。从美国和中国进口石油来源地的比较看出,油源多头是美国保护石油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有利条件,而中国则不能与之比肩.有鉴于此,我们要在充分认识到中东石油对满足中国石油需求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过分依赖某一来源的石油对中国石油安全可能造成的风险。

——有意散布“中国油气威胁论",为中国制造麻烦。近年来,随着中国石油需求扩大和进口快速增长,西方开始大肆渲染中国对西方石油供给带来的威胁和挑战。

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指出,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大国,将使中美成为波斯湾石油的竞争对手,因而威胁到来自海湾的美国石油供应。

美国舆论还渲染中国寻求与伊拉克和伊朗建立军事关系,改变海湾地区的政治格局,鼓噪中国为满足石油需求,可能会选择“流血战争”一些西方学者称,中国对能源的“庞大需求”将带来全球性的影响,不仅会使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影响未来生态环境,而且还可能引发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威胁全球油气的平衡。

有的学者甚至提岀,“这将使中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立场更趋强硬,为能源不惜与美国和西方对抗”。

在渲染“中国油气威胁论”的同时,西方还鼓动对中国进行“能源遏制”。

美国重新定义并建立美日安全同盟,积极向菲律宾、越南和印度等海上石油通道国及南中国海渗透。同时,极力引导、促成中亚油气管线西行,阻止其东行。布什新政府上台后,即对中国与伊朗的石油贸易进行了秘密调查,并于2001年5月出台了《国家能源政策》报告。

它认为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最大的石油需求国,将越来越依赖进口石油,这必将增加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到重要产油地获取石油的危险,从而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因而,要密切关注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石油动向。

不可否认,在石油问题上,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着冲突、对抗和合作等多种可能性。

其实,不论国际问题专家对中美在未来石油问题上关系的估计有多大差别,一个简单的推理是美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在中东石油问题上的影响和控制来牵制中国,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严重影响到中国对中东石油的获取。在21世纪寻求有保障的石油资源供应的将不仅仅是中国,中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中国海外油气供应中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主要产油区局势不稳。中东、北非等地区和国家多为“高风险地区",政局不稳。

中东和平进程屡屡受挫,美伊(拉克)不时爆发危机乃至发生伊拉克战争,伊斯兰极端势力依然活跃,加之有关国家的权利继承问题、水资源、领土问题争端的存在,将一直威胁中东局势的稳定。

其次在于运输线路单一,海上运输线隐患增多。

截止2004年,中国还没有与境外连接的陆上油气运输管道。石油运输主要通过海路,且多集中于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一线。1996年从波斯湾运往亚洲的石油达850万桶/日,到2010年这条航线的油轮数将比现在多2—3倍。届时,马六甲海峡将变得更为拥挤。

与此同时,美国正精心构筑1条“太平洋锁链”这条锁链以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一线基地为基础,亚洲的日本、韩国、冲绳、关岛等基地成为锁链的核心,全面形成了对中国的围堵。阿富汗战争使美国得以进一步实现控制中亚和里海的油气资源的战略梦想。

美国还加强对我周边国家的外交力度,在新加坡设军用港口,与印度建立日益密切的关系,直接威胁我国对外贸易与原油进口的安全。在印度洋地区,印度海军也全面推行"印度洋控制战略”,重点发展远洋进攻力量,力图实现“有效控制”,并试图将控制范围向东扩大到南中国海及太平洋边缘,对我国的石油进口运输线也构成了威胁。届时,如美国与印度实行某种战略联合,其结果更是不言自明。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厂家

上海影像测量仪特价销售

影像测量仪器

上一篇: 【推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原总经理吴宏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中国石油管道公司
下一篇: 【推荐】中国石油工业史上首次:10000米深的井要来了!-延长油田布置多少口井
猜你喜欢